“引桥工程”是我市近三年来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新生在进入高学段时产生的不适应期,实现各学段之间的有效顺利衔接,进而形成一级支撑一级,并能够得以良性循环的大基础教育质量体系,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向前发展。
学段衔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是学校的常规工作。要想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段衔接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必须将之提高到一定的层面上,从系统化、规范化和常规化这三方面去认认真真地抓实这项工作。
经过精心细致地调查分析,我们确定了“引桥工程”的三项主要内容,使学段衔接工作从以往单一的平面走向多角度的三维立体。一是心理及环境的适应。越是低学段越要注重这一点,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极易产生恐惧之心,就会压抑孩子们纯真的天性。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融化陌生感,消除恐惧心,让他们自然而然融入到新学段的学习生活中。二是学科知识的衔接。我们创设一定的课程,将相邻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作比较,具体到每一门学科,对新入校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引领和梳理,使学生心明眼亮,对未来学科的知识体系了然于心,能够从容自信地作好新学段的规划。三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轻松顺利适应,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通过“引桥工程”这三项内容的有效运作,我们期望达到三个目标,一是系统化,心理及环境、学科知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三方面的衔接,要同步实施、不分先后;二是规范化,通过典型引领和经验推广,逐步在全市学校全面铺开,使各学段的衔接在不失个性的前提下相对规范;三是常规化,今天的有意为之,是为了以后的自然实施,在经历了系统化、规范化之后,“引桥工程”最终将回归于教育教学的常规化,成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扎实做好全市的“引桥工程”,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市区教科研负责人和实验学校人员前往山东广文中学,观摩和考察其“引桥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将“引桥工程”纳入到市教育局的工作计划中,成立领导小组,把实验分三个步骤进行实施。我们经过慎重考虑,确立了首批实验学校;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建立了奖励机制。
经过一年半的实验,在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引桥工程” 已经在我市大面积铺开。很多学校都扎扎实实地开展此项工作,并积极探索,灵活开设了“入校课程”和“离校课程”,从学习方法、心理适应和学科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专项辅导,有效解决了新生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成绩下滑等问题,让学生树立信心,轻松入学,健康快乐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了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同时,也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一步明确下一个学段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让他们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教师,将这些学习经历变成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
2011年,我们先后在全市召开了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现场观摩会。2012年9月,我们将“引桥工程”申报了国家教育部的课题。2012年10月16日至18日,市教育局在沁阳永威学校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引桥工程”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既是对过去一年半“引桥工程”实验的盘点和总结,又是进一步推广经验、巩固成果、扩大实验区域的具体措施。
明年是实验的第三阶段,我们将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将“引桥工程”全面铺开,要求每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要把它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还将积极搭建网络交流的平台,建立资源库,营造全市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今教育,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引桥工程”,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认认真真探索,扎扎实实实践,不敷衍了事,真正为各级学校和莘莘学子构建一座健康发展、幸福和谐的七彩引桥,助推教育事业向更高一级台阶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