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效廷先生的摄影作品集《和荷风》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圈内人士,我有幸先期得到一本并认真拜读了几遍,读后感触颇深。
摄影术发明迄今已经将近一百七十年了。自摄影术发明之时起,通过摄影记录并表现身边的万事万物,同时融入自己的认知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就成了一代代摄影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其中,荷花一直得到许多摄影人特别是中国摄影人的偏爱,也许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荷花的缘故有关吧。
中国人爱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古往今来中国人给荷花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内涵——“荷”与“和”同音,荷花又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于是就有了“和谐”“和和美美”;荷花又称莲花,加上它“出污泥而不染”,而“莲”与“廉”又同音,于是荷花又被赋予了“廉洁”“君子风度”的精神诉求。才有了传世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才有了佛教中承载诸佛的“莲花宝座”,才有了寄托百姓美好愿望的民间俗语“连(莲)年有余”,才有了我国书画宝库中灿若群星的表现荷花的艺术佳作。
美的感受与精神诉求,是人们内心层次的,而要把它表现出来,就需要有一种载体。在表现荷花时,林效廷先生选择了摄影,因为摄影最直观、最真实,同时又因为摄影具有几乎无穷尽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作者挥洒自己的创作灵感。但摄影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照相机也仅仅是一个创作工具,要想很好地将创作意图表达出来,仅有工具是不够的,仅有方法也是不够的,这就是“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的含义,用摄影的话来说,就是“好作品靠的不是照相机,而是照相机后面的那颗脑袋”。拍荷花的摄影人很多,许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拍出了一大堆“貌似很美的照片”而难有几张“作品”,有些人却可以从貌似平常的荷塘中找到独特的画面,其作品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很多很多,有一种“思想受到强烈撞击”的感觉或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林效廷先生《和荷风》中的许多作品就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在从事艺术的人群中,除却初学者外,大凡有成就者,大致可分为“匠”“家”“大师”几类。不管身处哪一类,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具有该行业所必需的高精深的技术,否则进不了这三类。然而也有很大的不同。“匠”与“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匠人”是用高超的技术在进行着十分熟练的简单复制与重复劳动,堪称“熟练工”。但在艺术领域里,不管是艺术品的批量生产还是古老宝物的修复乃至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这些被称为“匠”的人,因此艺术圈儿里也一直有着他们的地位。称得上“家”的人却是在进行着创新与创作,他的某些作品甚至不如“匠人”所做的完美,但都凝结着作者独有的思想和不懈的创新,都是唯一的“那一个”。至于“大师”,则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对艺术独到的理解,通过非常人所能企及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在他们所处的那个艺术领域里“举创新之旗,启风气之先,展精品之魅”。
艺术创作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因为技术是基本功,但更离不开的是思想,因为思想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就摄影者来说,在摄影器材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过去曾经困扰着摄影人的技术难题如今已经变得相对简单了,因此,如何在摄影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想内涵已经成了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世间纷繁复杂的万物中发现其内在的美及其震撼人心的“正能量”,才能使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真正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什么?是用心!用心去看,用心去想,用心去做。
林效廷先生就用心了。
正因为用心,他找到了自己摄影创作的主体——荷花。儿时荷塘采叶遮阳避雨、嬉戏玩耍。长大后对荷花的理解更深,并深为荷花的优雅纯美和高尚情操所打动。
正因为用心,他找到了表现荷花的方法——以荷文化为主线。正像作者在作品集后记中说的那样:“荷花以其圣洁品格、优雅风姿深入人们的精神家园。关注它,才能理解荷的蕴意;贴近它,才能猜透荷的心事;欣赏它,才能发现荷的优雅;领悟它,才能仿效荷的风尚。”
正因为用心,他通过荷花摄影作品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赋予荷花的社会含义——“和”“廉”。正因其与“和谐”“廉洁”紧密相关,荷花的洁雅花魂成了古今贤达讴歌的“君子风度”,成了世人褒奖、效仿的物化品格。
正因为用心,他才选定了这本作品集独具匠心的编排——以“风操”“风神”“风采”“风姿”“风情”“风趣”“风流”“风骨”分类,使得整本作品集既完美地展现了荷花摄影作品的精妙,又在主线分明、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显得诗意盎然,颇具文人气息。
心用到了,思想也就有了。通过这本作品集可以看出,荷花在作者的镜头前并不是一个僵硬的“被摄体”,而是富有生命的、具有社会含义的“花中君子”——春荷尖尖,夏香满塘,秋果丰硕,冬存风骨。在作者眼中,这就是自然,就是生命,就是世界。正像作者感慨的那样:人生若荷,荷品无价,和道无垠。
心有和而荷入心。崇尚荷花,陶冶情操,追求和谐,更是对真善美的期待。我想,这恐怕就是林效廷先生品荷的感悟,拍荷的成功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