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他山之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沧州好人”共铸“好人之城”
一个人与一座城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沧州好人”共铸“好人之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沧州日报记者 季沧轩

  7月25日,任丘市,一菜贩车翻蔬菜撒了一地,过路学生帮忙捡起装筐;7月26日,河北省沧州市区富强市场一老人雨中车子掉链,俩小伙儿一个撑伞,一个修车;8月1日起,5600把“爱心伞”在狮城街头“传递爱”;8月3日,河间籍战士冯战峰井中救人牺牲……爱的故事每天都在流传,爱的奉献天天都在上演,数不清的沧州好人用爱的力量铸造着“好人之城”。

  自2007年评选第一届“沧州好人”至今,沧州市已累计评出“沧州好人”3500多名,表彰好人典型458名;14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5年领跑全国地级市,仅今年1~5月份,就有12人上榜;最近,周汝珍又成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沧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

  “好人之城”不仅成为沧州的名片,也成为沧州的发展环境,对建设沿海强市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跟着好人做好人

  爱心“抱团”成新潮

  “228黄骅冰河救人英雄群体”中的白宝海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早就听说过‘马路天使’宋立明师傅的事迹,当时就想,我也要像宋师傅学习,别人遇到难处,我一定伸出援手,救人于危难。”

  好人精神真的是可以“传染”的,白宝海以实际行动做好人,也同宋立明一样站在高高的好人领奖台上。

  越来越多的人被“沧州好人”感动,越来越多的人与好人同行。

  一位不留姓名的女士,甘愿自己和孩子在大雨中挨淋,把雨衣披在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身上,无意间把沧州人的大爱传递到了宝岛台湾;30多名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一起追击并抓获犯罪嫌疑人;黄骅冰河救人的英雄群体更是上演了一场伟大的爱心接力,感动了沧州,也感动了全国……

  随着越来越多“沧州好人”的涌现,爱心整合、“抱团儿”做好事,成为值得关注的“沧州现象”。博爱人生QQ群、黄骅爱心社、献县阳光爱心社……据粗略统计,沧州市近几年来成立各类民间爱心志愿组织达160多个,参与群众近5万人,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群体3700多人次,救助重症患者120多人。这些民间爱心组织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公益活动,爱心的整合让沧州的大爱文化有了更深解读。

  如今,在沧州,跟着好人做好人,抱起团儿来做好事成了新潮。

  好人背后有好人

  当个好人真幸福

  你听说过自己被撞,不但不索赔,还掏钱给撞人者的蹊跷事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沧州。就因为,撞人的人是个“沧州好人”。

  2011年4月25日,沧州银行员工胡文波遭遇车祸,车损人伤,本该对方负全责。但当他听说对方是坚持数十年为老人免费拍照的“沧州好人”刘世强时,不仅坚决不肯接受赔偿,还摸出身上仅有的500元现金塞给他,“给老人们买点儿营养品。”胡文波说,自己的单位是“好人后援会”成员,已累计为好人评选活动捐助20余万元,“我早就想再尽些心力了。”

  类似的故事很多——在沧州,做个“好人”很幸福。

  沧州市第二中学为“背着同学去读书”的吕希庆提供1.3万元入学金;多家单位帮“张华绿色家园”病残人解决产品销路;衡泰律师事务所愿为“沧州好人”长年提供法律援助……为好人办实事、撑腰杆,让好人不流泪、不心寒,是“沧州好人”粉丝们最朴实的愿望。

  “好人就该有好报,这不仅仅是对好人的一种安慰,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宣告,一种价值观的引领。”沧州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孔德才如是说。第一届“沧州好人”评选表彰过后,据沧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统计,33位好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于是,在第二届“沧州好人”颁奖晚会上,以“为奉献者奉献”为宗旨的“沧州好人后援会”应运而生,沧州市60多个单位和社会志愿者组织成为“沧州好人”的首批“注册粉丝”,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资源的出资源。

  几年来,“后援会”注册成员180余个,个人会员6000多人,为“沧州好人”办实事310多件,捐赠款物总价值超过400万元。

  在沧州市,每有重大庆祝活动,好人代表都会成为座上宾;每过新年,市委、市政府都会在媒体上刊发致全市好人的慰问信;“沧州好人”与青年志愿者交流、社会各界评说“沧州好人”等活动蓬勃开展……

  而且,频繁的“出镜率”让“沧州好人”成了真正的明星。自2007年以来,各级媒体对沧州好人典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有450多个好人典型在市级以上媒体被报道。先后有“228黄骅冰河救人英雄群体”和尹升、任秋华、石洪林、周希胜等7位“沧州好人”的典型事迹,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被中央各大媒体浓墨重彩集中宣传。以吕希庆背着残疾同学上学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亲爱的课堂》在全国公映;以王红心为原型又拍摄了电影《沧州好人》……

  沧州成为“好人”最幸福的地方。

  滴水汇聚成大海

  千百好人共铸“城”

  一个好人影响一片,成千上万“沧州好人”托举起了一座“好人之城”。

  继连续五年宣传评选“沧州好人”后,2012年3月,“好人之城”建设在沧州市正式启动。通过深化“沧州好人”典型宣传评选,在党政机关开展政德建设,在经营性单位开展诚信建设,在沧州市城乡开展公民道德大讲堂等活动,让更多的沧州人加入到“好人”行列,让“沧州好人”这个普通而又无价的称号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向社会传递更多道德的力量。

  随着“沧州好人”正能量的广泛弘扬,沧州“好人之城”建设也在一步步向纵深迈进。

  开展逐层评选、命名、表彰“好人”活动,突出引导群众从评到做,争当“好人”。深入开展楼道好人、小区好人、社区好人、村组好人、乡镇好人、县区好人等基层单位好人的评选活动,并做到层层评选、层层命名、层层表彰,逐级评选、逐级上报。通过逐层推荐和评议,真正把推荐权交给群众,把评议权交给群众,把决定权交给群众,使选出的好人可亲、可近、可比、可学。在楼院、单位报栏、小区、社区和村街、乡镇公开栏等各类宣传阵地设置“好人光荣榜”,召开表彰会,发送光荣牌匾,大力宣传和表彰选出的身边好人,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参与身边好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评好人的过程中,以身边好人为标杆、为榜样,学好人、做好人,掀起了学做好人的热潮。

  完善道德评议制度,不断丰富好人评选活动内涵。充分发挥基层道德大讲堂和“道德评议会”在评选、命名、表彰身边好人活动各个环节中的作用,以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等“五老”人员为主体,在各村街和居民小区都成立“好人好事评议会”,开设了道德讲堂,通过评家长里短,议是非曲直,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具体化为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等具体的道德实践行为,让群众记得住、好对照、学得着,并通过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使争做好人,建设“好人之城”成为全民共识、全民行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城市文明创建水平整体提升。

  加大文艺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好人文化”。以选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身边好人为原型,以传播“好人精神”为主旨,采取拍、录、编、演、创等文艺创作方式,组织拍摄“好人”事迹专题片,录制“好人”主题歌曲,改编“好人”故事,编演“好人”文艺节目,创作“好人”文学作品,通过通俗凝练、朗朗上口的语言,生动鲜活、丰富灵动的视感,让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寓教于乐,由此真正了解好人事迹,真切感悟好人精神,真心相信好人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把“好人”事迹渗透到群众心灵,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打造独具沧州特色的“好人文化”,为沧州的“好人之城”建设积聚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沧州市文明办在全市开展了首届“爱岗敬业最美沧州人”评选活动,把“爱沧州、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引向深入,在全市营造创先争优、比做贡献的社会氛围,助力沧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好人之城”展魅力

  栽下梧桐凤凰来

  “沧州好人”,成了外界对沧州最直接的联想,“好人之城”向外界呈现着无限的和谐魅力。

  通过“沧州好人”评选活动和“好人之城”建设,沧州市市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先进人物和事迹层出不穷,学好人、做好人成为沧州人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几年来,沧州市城乡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见义勇为等良好风气的形成,对不良风气起到了制衡作用,对不法分子形成了震慑。

  和谐多了,矛盾少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运河区搞拆迁,5000多户居民自觉配合,创造了“零上访、零拒迁、零事故”的纪录;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会场)举办期间,市民们主动走上街头义务服务,外国游客连连跷起大拇指……这些无不诠释了沧州市新的文明与和谐,展示了狮城崭新的城市面貌、良好的市民素质和道德风尚。

  “好人之城”成了梧桐树,时时引得“凤凰”来。如同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所说:“‘好人’不能直接拉高GDP,但形成的软环境至关重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风气越好,经济发展就会越快越健康。”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公民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投资环境,不少投资人不仅看上了沧州的硬环境,更看上了沧州豪放淳朴的民风。走出去的经济能人纷纷“凤还巢”,“回归经济”成为我市一大亮点,投资超十亿元、百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地,心齐气顺的沧州已驶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沧州市GDP达2811亿元,增速连续五年居河北省第一位,全部财政收入连续四年居河北省第三位。

  弘扬“沧州好人”精神,创建“好人之城”品牌,正成为推进靓丽、繁华、宜居、和谐沧州发展的新动力。

  (沧州日报社 供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