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王龙卿
“九曲黄河蜿蜒,巨桥飞架怀川。天堑顿变通途,郑焦距离更短。凭桥临风远眺,太行邙山都见。问我观桥何感,豪情直抵云天……”站在世界主跨跨径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桃花峪黄河大桥上,“市民观察团”成员、年近七旬的焦作月季朗诵艺术团总监陈宝星不由得诗兴大发,面对滔滔黄河放声讴歌。
桃花峪黄河大桥是我市境内首座跨越黄河天堑的高速公路大桥,也是武西(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上的黄河特大桥,还是郑云(郑州至云台山)高速公路的南起点。作为我市“十大建设”公路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这座大桥位于何处?能给郑焦通行带来哪些便捷?郑云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如何?11月14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关注我市交通建设的普通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前往桃花峪黄河大桥、郑云高速公路武陟至云台山段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探访。
“黄河大桥,我来了”
11月14日上午,“市民观察团”一行驱车沿郑焦晋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行进。约半个小时后,在一块“郑州、平顶山方向”的指示牌前,车辆转向郑云高速公路。不一会儿,“桃花峪黄河大桥,长7703米”的标志牌提醒大家,前方不远就是参观目的地。
呈现曲线美的弧形引桥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桥对面的邙山越来越清晰。很快,宏伟的桥身一览无余,高耸的大桥主塔赫然在目。在高速公路工作人员采取安全措施后,“市民观察团”成员迫不及待地走上桥面,一览大桥风采。
桥面上,疾驰的汽车呼啸而过;脚底下,奔腾的黄河滚滚东去。大桥东侧,新建的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隐约可见。大桥上端,两对主塔高高耸立,两侧蓝色的悬索如同倒挂的彩虹。
大桥北跨武陟县嘉应观乡黄河故道,南接郑州西南绕城高速。“一过桥就是桃花峪景区,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大桥南端。”大桥管理人员介绍,“大桥的位置恰在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上,因此这座大桥还是一个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大桥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总投资39.95亿元。”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李英豪介绍,“这座大桥于今年9月27日正式通车。从我市走这座大桥到郑州,缩短距离约30公里,节省时间约半个小时。”
“黄河大桥,我来了!”“没想到咱们能站到桥上看大桥,太幸运了,快给我照个相。”“市民观察团”成员的兴奋心情溢于言表。
主桥主跨跨径创世界之最
“大桥的主桥为三跨双塔全钢梁自锚式悬索桥,主桥主跨为406米,双塔之间完全没有桥墩,全靠4根主塔把桥身悬挂起来。”大桥工程处技术人员专门来到桥上,向“市民观察团”介绍大桥的建筑结构特点。他指着高高耸立的主塔说,“每根主塔嵌入地下90米,地面之上有132米。它托起的主缆,每根可以承重6057吨。连接主缆与桥身的吊索有196根,每根能承重200吨。这座大桥仅主桥造价就7亿多元。”
“这座大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主桥主跨跨径达到世界之最。国际桥梁界认为自锚式悬索桥主跨跨径极限是400米,而这座大桥已经突破了这个极限。所以桃花峪黄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主跨跨径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桥面上风很大,人在桥上几乎站立不稳,但“市民观察团”成员们尽量靠近讲解人员,想了解大桥更多的情况。
“听说这座大桥有十大技术创新,您能给我们说说吗?”一位“市民观察团”成员问。
“桃花峪黄河大桥的确实施了十大关键技术,包括黄河主河槽大规模主塔基础及墩身施工技术、高位大跨多点同步钢箱梁顶推施工技术、悬翼型钢锚箱制作及锚固体系安装技术、超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主缆安装及体系转换技术等,其中多项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工程技术人员说。
“这种自锚式悬索大桥,稳定性和安全性咋样?”有人问道。技术人员说:“虽是自锚式悬索大桥,但采用了半漂移结构,而且还安装了8个阻尼器,这些阻尼器可以充分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大桥是按抗7级地震裂度设计的,能抗击每秒40米的强风。据前期实地测试,这里河道的最大风速为每秒28.7米。至于路面铺设嘛,石子用的是强度最大的玄武岩,全部从江苏省运来的;沥青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环养沥青。这座大桥将申报鲁班奖呢。”
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桃花峪黄河大桥已建成通车,那么武云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如何呢?在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沿省道斗武线直奔武云高速公路与长济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桥建设工地。
武云高速公路与长济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桥位于修武县郇封镇大文案村附近。施工现场,挖掘机、平地机等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大家看到,互通立交桥的一些桩基工程已经完成,立柱已拔地而起。
“武陟至云台山高速公路项目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2015年建成通车。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东部又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通道。随着该路向山西方向延伸,其还将是连接南太行、沿黄河旅游景区、豫西南旅游带的重要通道。届时郑州到云台山走郑云高速公路只需1个小时,这对我市旅游经济发展乃至全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李英豪说。
李英豪还向大家介绍了我市“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三横:郑焦晋高速、长济高速、南太行绕城高速;三纵:郑云高速、焦桐高速、二广高速)、“八横十纵”的干线公路网和遍布城乡的农村公路网的规划建设情况。“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73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7公里、干线公路653公里、农村公路6526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81公里,为全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50公里的1.2倍、全国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4公里的4.1倍。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支撑、干线公路为主导、农村公路为基础、各级运输场站为节点,四通八达、快捷便畅的交通运输体系。”李英豪说。
公路交通快速发展赢民心
对于我市公路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个“市民观察团”成员都为之欢欣鼓舞。在桃花峪黄河大桥上,陈宝星老人现场赋诗一首,表达对这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的激动心情。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邵洪文感慨道:“桃花峪黄河大桥的建设不仅是现代科技水平的体现,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大桥的建成通车对拉近我市与郑州的距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今年73岁的毋固民是土生土长的焦作人,他对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感慨良多。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市区主要道路才4米宽,还是沙石路面,最好的路就是用砖铺成的了。他小时候从武陟县到马村区,就得用一天一夜;从桶张河村到市区,一天不能打个来回。“现在的交通四通八达,乡村道路都比当时市区任何一条道路好,真让人打心眼里舒畅。”
焦作市艺术摄影学会会长陈太刚说:“我们是用相机搞艺术的,而交通人则是在山河大地上搞艺术的,每一座桥、每一条路都是交通人创作出来的杰出艺术品。” 他建议建立一个交通博物馆,将我市的交通变化用图片、音像、沙盘等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市交通事业发展,了解我市的前进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