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工作中,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建立人社服务站的目标,使农村群众不用出村就享受到了就业、创业、培训、社保、维权“五个家门口服务”。为及时反映基层人社服务站的工作实践、先进经验和人物故事,从本期起,本报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双周刊开设《村站连线》专栏,安排记者深入广大农村,到基层人社服务站与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实地观察人社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社保、维权服务的情况,采写鲜活的新闻稿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本报记者 杜 玲
本报通讯员 魏 伟 张新草
今年20岁的耿燕杰是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村人,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我父母都是残疾人,双腿行动不便,姐弟三个中我排行老大,家里的收入来源就是靠父亲摆摊补鞋、配钥匙,母亲走街串巷卖酸奶和馒头,家里能把我供到高中毕业已经很不容易。”11月14日,记者在二铺营村见到耿燕杰时,她说:“我现在只想赶紧找个工作,挣钱供弟弟上学,补贴家用。”
“燕杰家庭经济条件太差,高中毕业后她想去大城市打工,可家里人不放心。咱家门口的企业又要求工作经验和文凭,工作不好找,一家人也都跟着发愁。”一旁耿燕杰的大伯耿仁旺告诉记者:“今天,我试着找到了村里的人社服务站,将燕杰的情况说明后,人社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通过查看企业用工信息表,推荐了县城一家计算机数据处理企业,和燕杰商量后,我们决定去企业试一试。”
据二铺营村人社服务站协管员裴松方介绍,村人社服务站登记了村里百姓的求职信息和周边企业的用工信息等情况,遇到合适岗位,服务站工作人员会联系求职人员和企业,满足群众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据悉,今年年初以来,该村人社服务站已为村里80余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最终,在耿仁旺和村人社服务站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耿燕杰通过实地了解和查看,当天就与这家计算机数据处理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一个月实习期满后,耿燕杰每月最少可以领到1500元工资。
“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非常高兴,更开心的是终于能为家里分忧了。”耿燕杰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