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 通讯员李新、宋伟山)记者昨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四年来,我市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已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7.8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新培养高技能人才0.98万人。
送培训到农村。全市1826个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对全市156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实名制登记,并开展就业技能、创业本领和文明素养等培训。同时,我市还开展了大学生村干部SYB创业培训,提升他们自身创业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和贫困家庭农民的培训。2010年以来,全市开展农民技能培训21万余人次。
送培训到企业。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素质的要求,我市组织人员为企业职工量身打造“订单式”培训课程,并将培训班设在厂矿、车间、工地,邀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2010年以来,全市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培训11.8万人次。
送培训到校园。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市组织成功创业人士、优秀专家学者到大学校园,讲解就业创业政策,介绍创业成功经验,提供合适创业项目。2010年以来,全市组织进校园培训2万余人次。
送培训到社区。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和失业人员生活困难的特点,我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进社区活动,为他们提供上门培训服务。2010年以来,全市组织进社区培训4.5万人次。
为确保培训质量,我市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创业带动就业、技工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五大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8.7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争取省财政奖补资金284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8500万元,技工院校达到5所,职业培训机构达到91家,在校生规模达到1.9万人。
我市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尤其是在村一级,全市1826个行政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站率达100%,初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培训、家门口社保、家门口维权“五个家门口服务”。
为促就业、促创业、促发展,我市实行院校与企业联合。各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招生、培养、鉴定、就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目前,我市技工院校与省内外近80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就业推荐率100%,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四年来,全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9.87万人次,7.8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新培养高技能人才0.98万人。
实行培训与就业联合。对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登记人员和参加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我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用工单位推荐,提高求职和招工的成功率;同时开发公共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将采集的就业创业信息直通至村,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就业的门路。
实行培训与创业联合。我市实施了“万人创业计划”,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加快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31项创业带动就业优惠政策。其中,设立市创业扶持专项资金1000万元,将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自主创业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事业单位(教育、卫生系统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除外)在编人员离岗创业。我市是全省首家筹集民营资金2000万元设立妇女创业凤凰担保基金,激发了全民创业的活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有4.2万余人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