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截瘫患者能够站立或行走,世人恐怕都会把这句话当成天方夜谭。
但是,这的的确确成为现实。一位第三至第五胸椎粉碎性骨折的高位截瘫患者,就站立在人们面前。
这是我市第一例通过康复工程站立起来并达到社区步态(独立行走400米)标准的高位截瘫患者。而缔造这一神话的,就是焦作市慈善耳鼻喉医院。那么,作为一家专科医院,该院是如何走在全市现代康复医疗前列,如何创造了让截瘫患者站立并行走的奇迹呢?在此,让我们走进这家医院,走进该院的康复医学科。
专科设立:锁定前沿学科目标
焦作市慈善耳鼻喉医院是一家以耳鼻喉和现代康复为特色的专科医院,隶属于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
突出专科特色、形成专科优势、打造专科品牌,该院自建院伊始,就制定了走医疗专科的发展思路。
面对老年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已经走出了医疗与养老结合、养老与康复结合的路子。作为一家慈善医院,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提高功能缺失者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该院决定把现代康复医疗作为自己的重点专科之一。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始于二战之后。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具体包括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代偿和重建等。现代康复医疗在我国起步仅有10年时间,且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医学门类。它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被称为“第三医学”。在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是一门前沿学科,将其作为专科设置,既避免了在传统临床医疗方面与大型医院的竞争,又补充了我市医疗专业的空缺与不足,市慈善耳鼻喉医院在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后,便迈开了向“第三医学”进军的步伐。
异军突起:打造一流康复医疗平台
要做,就要做到一流。
该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面向全国招聘现代康复医疗人才。很快,20多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会聚该院。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正规院校的临床康复医学专业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其中一些人曾在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华西医科大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香港伊丽莎白医院康复医学部、威尔斯亲王医院康复医学部等最具实力的医疗单位进修,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现代康复临床经验。
在组建起全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康复医疗队伍的同时,该院聘请国内一流康复专家,建立起了康复博士团队。国内康复医学领头人励建安的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毅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广东工伤康复医院张志杰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刘春龙教授等,都签约加入到该院的慈善康复救助行列。
康复博士团队定期或随时前来该院开展无偿技术指导和业务支持,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治疗方法,把最前沿的康复治疗技术带到该院,使得这家医院能够最早接受、应用国际最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成果。
既要有一流的医疗团队,也要有一流的医疗设施。该院建起2个康复治疗大厅,总面积800多平方米,按国际标准铺设塑胶地面,设置无障碍通道。康复病区设置床位86张,位居全市首位。
该院装备起最先进、最齐全的康复设备。在全市首家引进了全电脑控制的上肢康复工作站,让患者以游戏的方式代替了枯燥的作业疗法;装备了美国进口的四肢联动康复器,让患者得以有效训练核心肌群与肢体协调;购置了干涉波治疗仪,集干扰电、拔罐、热疗于一体,实现了运动系统疼痛的有效治疗……该院康复器材有200多件,可以满足各类康复治疗、锻炼和作业需要。
康复工程:缔造截瘫患者站立的奇迹
今年年初以来,该院在我市首家开展了康复工程的临床应用。
康复工程是工程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是利用工程学的手段(假肢、矫形器、环境家居改造等)代偿、弥补患者功能的不足,并为患者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创造条件的现代康复医学技术。
王艳飞,是一名年仅28岁的建筑工地农民工。因在一次高空作业时不慎跌落,造成第三至第五胸椎粉碎性骨折,从第六肋以下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去年11月,这位来自三门峡市农村的患者入住我市慈善耳鼻喉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始接受规范的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诱发治疗、大小便功能电刺激治疗、运动康复、针灸及药物治疗……经过半年的系列康复治疗和训练,这位患者于今年夏初已经可以自行坐起和上下轮椅。在此基础上,该院为他接受康复工程实现功能代偿联系爱心捐助事宜。在一位新加坡华裔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医院斥资数万元为其量身定制了胸腰下肢助行器。
结合患者形体和功能条件,该院康复医师对助行器支点和重心进行反复精确调试,这位患者经过两周的步态和平衡训练后,终于实现了自行站立。又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训练后,他借助助行器已经可以在房间内独立行走,如今已达到社区步态能力。
作为全市唯一开展康复工程业务的医院,该院近一年来相继开展了腕手支具、膝踝足支具、胸腰骶髋膝踝足支具、肩托等康复工程业务,十几位患者借助相应辅具拥有了代偿功能。
“我们采取了医、治、护三位一体的国际最先进的康复医疗工作模式。评定、治疗、护理三方形成团队,紧密配合,这样对患者功能状态能作出最精确的判定,进而制订准确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使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功能恢复。”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杨峻峰说。
慈善爱心:送给患者希望的阳光
康复医疗的对象往往是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之类的长期卧床患者,他们在前期治疗中大都耗尽了积蓄,处于因病返贫的状态。
为让更多的失能患者能够接受现代康复治疗,该院充分利用慈善医疗救助政策,并借助慈善同行医疗救助基金,对持有低保、特困、下岗证明和社区及民政部门证明的困难家庭患者给予慈善救助。同时,该院成立了慈善救助办公室,建立起慈善救助信息发布平台,专门为贫困患者开展服务,向社会发布爱心求助信息。
王艳飞,就是一名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患者。他每月的住院及治疗费用达到上万元,医院利用慈善救助基金,每月给其补助8000多元。同时,医院安排他和家属在食堂免费就餐。如今,医院已为各类贫困患者支付慈善救助资金20余万元。
对失能患者的康复治疗,爱的抚慰与心理支持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王艳飞曾几度因悲观绝望而情绪极不稳定,医务人员随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院领导几次对其家属做思想工作,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纷纷自费给他和孩子购买水果、奶品、火腿肠、方便面等食品,补贴他们的生活所需。
一位刚刚服刑期满的男子因脑出血偏瘫而住院治疗。他既没有家属陪护,也没有参加任何医保,甚至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医院安排他免费就餐,总院“爱心超市”给他送来日用生活品,病房医护人员自发从家里给他拿来服装鞋袜。今年入秋之后,科主任杨峻峰专门给他带来一身保暖内衣。
一位脑出血患者,因后遗症而时常突然癫痫发作。治疗师和护理人员在来不及拿开口器的情况下,为防止他咬到舌头,就直接把自己的手掌小鱼际侧放到患者牙齿间。当手拿出来后,往往是一排血印。
“给患者献爱心的事情天天都会在病房里发生。康复病区的护士,在完成技术护理之余,经常给患者洗头、洗脚、擦身、理发、刮脸、洗衣服,她们默默承担了许多本该家属所做的事情。”康复病区护士长王春玲说。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改善患者身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就是在实践着‘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的办院宗旨。”该院医护人员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