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一个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的傍晚,在太行山农家自助游的我,徜徉于青石板铺砌的蜿蜒小巷中,古老拙朴的石头房子和树木蓊郁的村落,在晚霞的余晖中,如诗如画、静谧安详。信步投足时,有清脆的童声传来,循声望去,在小巷的拐角处,一蓬盛开的晚饭花旁,一位手摇蒲扇的老奶奶正开心地逗弄着怀里的小男孩。轻步前趋,侧耳细听,那身着红肚兜的娃娃正鹦鹉学舌地一句句学童谣:“月婆婆,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白,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二更睡,五更起,好好读书状元郎……”孩子纯净空灵的声音,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那些曾经唱过的童谣汹涌而至。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豫北农村。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更没有电脑。夏夜里农家人星空下乘凉,大人们,不是侃山精树怪、三国水浒,就是教孩子们唱段童谣。
我最喜欢的童谣是一首《扯白话儿》:“半岁娃儿会唱歌,碾大石头滚上坡。赶集看见牛下蛋,下田发现驴垒窝。洋槐树上泥鳅叫,麦秸垛上鱼做窝。老鼠撵猫无处藏,鸡牵黄狗去巡逻……”现实中种种荒诞不经的事,在童谣里却成了绮丽可爱的景象,让我们忍俊不禁。而《十二月歌》却把一年四季里最好的风物、最美的事物表现出来;“正月敲鼓舞龙灯,二月扯线放风筝。三月插柳清明祭,四月牡丹花正红。五月河坝龙舟赛,六月蒲扇送凉风。七月牛郎会织女,八月桂花伴月饼。九月重阳登高远,十月御寒棉衣行。冬月冰冻围火盆,腊月杀猪新年迎。”唱着这首歌谣,仿佛眼前展开了十二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那时的童谣可以说多如田间陌旁的花草,即便是三岁小儿也能开口唱诵:“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而我们这些小丫头,却最爱“筛、筛、筛麦糠,琉璃圪棒打丁当,你卖胭脂我卖粉,咱俩打个琉璃滚。”边唱边对着脸四手相扣、双臂相摇地舞蹈,极其开心。那些小子们,则喜欢手握纸叠的手枪或者木制的大刀,豪气干云地喊:“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上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声,消灭日本兵。”呵呵,俨然一个机智勇敢的红小鬼!
到了腊月,关于过年的童谣更是整天挂在了嘴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到了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肉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把人们渴盼新年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随着乡村城镇化,古朴纯净的乡村,天真烂漫的童趣,质朴诗意的童谣都已渐行渐远。我庆幸,自己能有一个缀满童谣的童年。身处闹市之中,时时回味、咀嚼那一首首来自田园、天籁般的童谣,让我的内心澄静、空旷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