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欧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多么繁华的都市,大都安静有序。这与欧洲城市推广和应用的噪声地图有很大关系。
二战后,欧洲经济进入高度发展期,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噪声污染。长期被噪声折磨的欧洲人开始反抗了,一些噪声大的工厂、机场成了抗议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陆续通过噪声地图来反映噪声的影响。2002年,欧盟公布“环境噪声指引”,内容包括制作噪声地图、向公众公布噪声状况以及执行消减噪声的行动计划。“指引”还规定,欧洲人口25万以上的聚居区,年车流量大于600万的道路,年车次大于6万的铁路和主要机场均要在2007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噪声地图绘制,并于2008年6月前提出相应的防治噪声对策。
目前,仅在德国就有近千个城镇绘制了噪声地图。噪声地图通过不同颜色标注该城市企业、机场、道路和铁路等制造的噪声水平。如噪声超过75分贝的地区被列入最高级别,标注为深红色。这些地区往往出现在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或重工业企业周边数公里范围内。像德国法兰克福的噪声地图,机场地区颜色最深。由于噪声分贝太高,影响民众晚上休息,还遭到长期抗议。最后,机场妥协,保证至少让周边民众“睡足6小时”。
这些噪声地图都由所在国专业研究机构按照欧盟标准绘制。首先,专家要收集原始数据,包括噪声源数据、地理数据、建筑的分布状况、道路基地状况、噪声屏障及公路铁路交通资料等。其次,整理、分类数据并判定数据的可靠性,例如当住宅小区相邻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要道时,需要同时考虑多种噪声源的影响。最后,建立数据库,选定计算方法,绘制噪声地图,判断噪声影响。由于噪声地图的复杂性,目前还不能实时更新,但相关研究机构会至少每年更新一次。很多城市将噪声地图放在城市官网上,民众只需在搜索栏中输入当地的邮政编码,即可得知“噪声污染”程度。
欧盟层面也制订了欧盟范围的噪声地图。地图显示,有20%的欧盟居民生活在专家认定可能带来健康威胁的噪声环境中。噪声能马上使人的血压升高,长期处于噪声状况下,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噪声还有可能对儿童的听力及记忆力构成损伤。
当然,推出“噪声地图”只是欧洲各城市的“第一步”,之后各城市还将推出更完善的地图以及减少噪声污染的有效政策。各城市将噪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根据噪声地图进行新建居民区的选址,尽量远离机场、工厂等噪声区;用消音墙“封锁”噪声严重的高速公路,机场周边则开辟森林;对于噪声超标的单位进行处罚和改进。居民区也有噪声管理规定,像德国严禁居民晚上10时后发出较大声响。很多民众也熟悉噪声地图,常常根据地图来购买新房、找工作等,给政府提出减噪建议,并在生活中尽量不制造噪声。
青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