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名教育局长探讨破解“择校热”等难题
据新华社武汉11月25日电 (记者李伟、俞俭) 来自全国15省市的百名区域教育局局长、专家学者23日至24日齐聚湖北襄阳,以襄阳樊城基础教育改革为例,探讨破解“择校热”等教育难题,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过分重视“应试文化”的怪相,对于“择校热”,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认为,只看重“考试分数”的教育,在追求的方向上不追求人的发展,在培养人的模式上也不是创新型人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是广大家长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唤。
“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和‘择校’两大节点”,在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看来,择校热,反映社会公平问题。择校,因为不均衡,有好学校,有差学校。“知识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学生可以接受和吸纳的程度,在动力机制不改的背景下,‘减负’只会越减越重。”李奇勇认为,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人的力量。
全球青少年
将在华比拼创意思维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吴晶) 记者24日在此间获悉,“2013-2014亚太区DI创新思维北京国际邀请赛”将于12月6日在京启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波兰、英国、韩国等国以及中国26个省区市的5000多名青少年将针对实际问题,比拼创意思维。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DI协会于1983年成立于美国,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组织,DI的原意是“目的地想像”。迄今全球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万青少年参与相关赛事及活动。
协会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DI赛事于2006年起在中国推广,现已覆盖26个省区市,北京作为第一个参与城市,已有数百所学校加入比赛。通过项目解决、团队合作等多种比赛形式,参与者在过程中可以挖掘不为自己所知的天赋与潜能,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浙江农林大学食堂
坚持20年提供0.5元菜品
据新华社杭州11月25日专电 (记者周竟) 浙江农林大学1998级工程学院的校友们这两日回到母校聚会,在学校食堂不少人惊讶地发现,红烧粉丝和炒豆苗这两份菜竟然还是和他们读书时一样卖0.5元。
“当时我家里比较贫困,为了节约生活费,一顿饭只打一份豆芽或者粉丝,因为这两个菜比较便宜且分量也足。没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价格竟一点没变。”一位校友很是感动。
该校后勤集团公司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卢英俊证实说,这两份菜20年前就是这个价,一直没涨过价。
该校后勤集团公司党总支书记钱杭园说,之所以20年未涨价,主要是为了照顾贫困生。他介绍,由于专业特色和学生来源构成等原因,该校贫困生比例一直较高,为了让他们吃得起菜,这么多年就把这两个最受欢迎菜的菜价稳定在0.5元。
北京大学整合学生艺术团体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吴晶、崔璨) 记者24日在此间获悉,北京大学学生艺术总团暨北京大学学生文化艺术协会宣告成立,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理念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的又一次延伸和拓展。
据了解,此次成立的学生艺术总团由合唱、舞蹈、民乐、交响乐等四个原有团体和戏剧、朗诵主持、影视创作、曲艺等四个新建团体共同组成。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说,在蔡元培老校长的指引和倡导下,北京大学自创立以来就强调美育,一代代学子用艺术展现思想、用艺术表达情怀,创设发展出一批展现学生风采、凝聚校园精神的文化艺术团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和育人形势,大学的美育也要不断创新,推动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推力,成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清新之风。
江苏沛县农村
首次有了保洁员
据新华社南京11月25日专电 (记者陈刚)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富起来的苏北农民一度遭遇“垃圾围村”的困扰。江苏沛县在农村没有环卫设施、保洁人员的“零基础”上,两年多投入亿元建成覆盖全部1329个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自本月起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2011年下半年以来,沛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固定资产投入达5513万元,建起14个镇级垃圾中转站、配备了130辆垃圾运输车,运行经费则超过6000万元,而村民只需缴纳每人每月1元的垃圾处理费。
在沛县农村,首次有了保洁员这一岗位,通过优先录用低保户和困难户,2286名专职保洁员已正式上岗。县城管局副局长刘敬帜说,如今是“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村保洁员把垃圾集中到移动式垃圾箱,由垃圾车运到镇垃圾中转站,最后送往县城的垃圾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