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璐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创业和就业本质上没有区别。简单看来,二者都是解决生计的一种手段。但究其深处我们发现:前者是自己创造事业,为自己打工;后者是在别人的事业中寻找工作机会,为别人打工。两者的区别在心态、态度、思维上都存在很大差别。
就这一问题,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社团负责人毛锦华的看法是:“如果你觉得创业很难,那么你一定是用就业的心态去创业,一切只是得过且过,静等奇迹的出现。反之,如果抱着一种创业的心态去就业的话,那么请相信,不仅本职工作可以完美地驾驭,而且保持着这颗创业的心,你终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区别创业与就业,毛锦华提出了以下观点。
是否具有长远的目标和思维的高度。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要达到目标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具备长远眼光,拥有战略意识;而就业者则更关注于工作安全感,如何保住现有的稳定饭碗,自然不会想得到太远,也不会太高。
是否拥有梦想。只是为了生存,只关心生活、只满足享受,恐怕称不上有梦想。安于就业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沉沦,没有梦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业者为了梦想而活,不在乎初期的艰难、不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不在乎失败的重创,他们享受创业的过程,他们觉得创业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梦想如同一道分水岭,就业者在那边,创业者在这边。
对完成的定义。创业者对一件工作的完成定义是指把某件事彻底解决,考虑到方方面面所有的可能性,而且今天能做完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业者会习惯性地把工作按照天数来分解,每天完成只是“八小时”,下班时间一到,就习惯性地结束手头的工作,剩下的明天再做也无妨,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钟都不愿意。
是否具有责任感。在公司或企业中,一旦出现事故,往往互相推卸责任,极少有人会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工作的不足;而且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回避,或者是设法推给别人。这样一来,就业者也就愈加不可能从失败和失利中学习、吸取教训了。创业者则不一样,他们习惯分析事故、失败的原因,在今后的道路上尽量地避免。责任感,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
定势思维和创新思维。就业者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遇到某一类事情就要用这一种特定的处理方法,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完成一种工作不止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那么世上再没有创业者这个名称;如果人类只满足于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来世汹涌的创业者团队都是带着创新的思维,力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解决!
毛锦华指出,不管你现在是正在就业还是打算创业,在工作中抱着一种创业的心态,形成一种创业的思维,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创业者,才能开发自己的潜力,创造自己的价值。然后当你想创业的时候,毅然地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