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连日来,笔者走访了马村区三个涉农街道。在这些基层单位,笔者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学生村干部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村宝”。这些来自城市的“村宝”又是如何适应农村、俯身作为的?还要从该区搭建的“培训、交流、创业”三个平台说起。
近年来,马村区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搭建“培训、交流、创业”三个平台,全面提升了大学生村干部的综合能力。
培训平台提素质。该区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并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5个实践基地劳动、学习,从根本上让大学生村干部沉入基层,服务“三农”。
交流平台传经验。该区针对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知识高、基层工作经验少的特点,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利用QQ群进行相互交流,并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交流各自服务基层的经验。
创业平台助成长。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项目,该区协调相关单位为其立项,提供信息、技术、人才支撑;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村干部联系农村创业能手进行帮扶,通过提供项目、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截至目前,该区已为2位大学生村干部提供创业帮扶资金5000元。
(崔晶 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