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他们是这样一个团体:从稚嫩的学生到耋耄老人,从普通农民到城市白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他们就是孟州市孝文化促进会的“道德义工”。
两年前,孟州市关工委牵头成立了孝文化促进会孟州联络点,这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县级联络点,由一些热心人士自发成立义工团队,弘扬传统美德,帮助他人,现在义工队伍已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200余人。
“道德义工”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社会正能量。该义工队成员韩勤学说:“一位小学生出于尊敬,路上遇见了老师就鞠躬,反而受到其他同学的讥笑,我们得知后赶快过去鼓励这个孩子,同时也做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今年8月,孟州市举办公民道德公益论坛,国学讲师、道德模范、人大代表、电影演员等各种职业的讲师现身说法,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心灵的冲击和洗礼。为服务这次论坛,100多名义工在炎炎烈日下学习礼仪整整1个月;举办地的所有座椅被他们擦得一尘不染,地面拖得非常干净,卫生间打扫得光亮整洁;活动期间,部分参加人员吃不完的盒饭被义工拿走后,他们会聚在一起,躲在角落,把剩饭吃完,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根菜。此举让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和听众无不动容,一位高中生说:“义工的行动,比这次论坛给我们的心灵冲击还要强烈!”
今年教师节前,孟州市关工委、孝促会在全市10余所学校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道德讲堂活动。其中,市实验中学的30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加了听课活动,义工中的教师及学生家长上台诠释自己对“感恩”两个字的理解,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让尊老孝老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重阳节,孟州市孝促会义工队来到市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替老人整理起居室、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喂饭、陪老人说话……一直到晚上,扶老人上床睡觉后,义工队才开始收工。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是孟州市义工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定位。他们正通过一件件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