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长松
本报通讯员 朱福多 王轶浩
从一栋大楼到一条道路,从一个社区到一座城市,让锂电走进千家万户是多氟多不懈追求的梦想。2011年,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在进军新能源时就描绘了这样的梦想。
如今,以新思维进军新能源的多氟多,迎着行业的多个利好消息,也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以锂电为导向,以锂电材料为重点,以新型LED照明为终端产品,实现了新能源制能、储能、节能产品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多氟多新能源快速发展,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储能、路灯、家庭用电、通信基站、发电站储能设备、军用设备等领域,更畅销意大利、丹麦等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把锂电这一产业链拉长加粗。
11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探询多氟多新能源的追梦路径。
通过两道密封门,走进多氟多锂离子电池生产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真空世界,这里白色的墙壁、明亮的窗户、绿色的地板,恒温恒湿的空间里建有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20多个身着白衣白帽、戴着淡蓝色口罩的操作工人在各个工艺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配料、涂布、辊压、制片、装配、注液、化成、分容……动力锂电池的100多道工序全部在这栋四层楼上的四个车间中完成。”多氟多新能源副总经理李娟手指软包锂离子电池工艺流程图,向记者介绍,目前多氟多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的产能已达1亿安时,而每只电池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条形码,记录着产品的生产日期、当班工人和工程师,实现了产品的过程可追溯。
在多氟多新能源的产品展示厅里,记者看到各种款式的电动自行车。多氟多新能源总经理纪冰说,多氟多新能源与多家电动车企业合作,不仅提供电池配套,还参与到车型的研发和设计之中,目前已研发了凌云、哥本哈根等多个系列的电动自行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多氟多新能源在拥有11款电动自行车的核心技术之后,与丹麦的设计师合作设计的智能电动自行车,不仅健康、环保、安全性能高,而且骑车者可以灵活控制电机,其智能系统在最大限度保护人体膝盖关节的同时,还可以测出骑车者的体重、力量以及消耗的热量,实现“把健身房搬到马路上”的目标。
“通过全公司上下通力协作,今年年初定下的‘511’计划已全面完成。”纪冰说。何谓“511”?纪冰进一步解释,“5”是5安时锂电池的产能要达到1000万安时;“1”是建立一条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生产线;另一个“1”是建设一个锂电池电动车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市场。
纪冰告诉记者,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得益于公司持续不断地创新。该公司由经验丰富的博士、硕士和资深工程师组成研发团队,并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为技术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多氟多新能源开发了具有独创性的锂电池生产工艺配方和设备,使产品具有容量高、寿命长、安全性好等诸多特性。通过改变传统的电池配方,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正负极材料溶剂,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油性配方,真正实现了环保生产;细致生产环节,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装夹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在关键岗位使用自动包膜叠片机、自动注液机等全自动化设备,配以国内最高端的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等精密生产设备,提高电池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能和一致性;在电芯的分选上,采用先进的曲线拟合技术,提高了成组电池产品的一致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逐步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为多氟多新能源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借鉴集团公司的成熟经验,新能源公司从生产现场管理、供应商管理、销售人员管理等方面完善制度,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保障了产品质量、拓宽了销售渠道。
除此之外,多氟多新能源公司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利好信息。据了解,国家四部委已发文将“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作为电动自行车的及格线,不符合此标准将禁止生产、销售、上路。而环保部也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掀起了全国性的铅酸蓄电池环保大整顿。据业内人士推算,经过严格准入后,全国铅酸蓄电池企业将减少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而时速和重量的限制将引导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选择,为动力锂电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是充满挑战、充满激情的事业,也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献身人类的伟大事业。”纪冰认为,这正符合了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相信市场会给多氟多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