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也许你会认为,鲐背之年的老人只能依赖子女的照顾生存着,或是每天晒晒太阳,回忆着过去的人生。但是有这样一位头发花白、言语不太清晰的91岁高龄老人,挥舞着手中的扫帚,义务清扫村里道路35载,践行着对党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他就是家住焦作新区李万街道南张村的复转军人李高运。
记者走进李高运老人家,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屋内没有沙发,两把陈旧的藤椅坐上去有点摇晃,做饭用的煤球炉放在墙角。环顾四周,一个不大的镜框摆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镜框中镶嵌着一个身着军服、佩戴勋章、英武的军人黑白照。照片上的主人正是记者要采访的李高运老人。
这张照片,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5年7月的一天,李高运看到一支八路军部队路过家乡时,就要求入伍。没想到,上午刚入伍还不会打枪的他,晚上就参加了解放修武的战斗。战斗中,李高运丝毫没有畏惧与退缩,跟着战友勇敢冲锋,俘获了十几个伪军。
从此,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博爱、武陟、沁阳的战斗,还参加了解放新乡、长垣的战斗。1946年6月,他光荣入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离开家乡,转战山西,参加攻打临汾、太原的战斗。随后从潼关过黄河到达四川,转战川北、川南,参加多次剿匪战斗。
在他转战豫、晋、川等省的战斗中,一共负伤17处,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1962年,全国实行简政,他积极报名要求回乡务农。据妻子张秀英介绍,当时李高运转业时路费很少,他带着一家人风餐露宿,一路步行或搭运货马车,终于从遥远的四川回到了日思夜想阔别了17年的家乡。回到家乡后,他们已经身无分文,家乡的房子也没有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茅草屋,开始了艰苦的生活。1964年,李高运被选为村贫协主任,196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4年。这期间,李高运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旱防洪、修桥造路,一年在家里待不了几天。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岁月里,上级安排的任务按时完成,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从不向组织讲条件。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李高运虽然记忆有些模糊,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次村里召开党员会议,心想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不通知他参加了,可老人只要一听见广播通知,都赶过来开会。”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和平告诉记者。在汶川和雅安地震时,家庭条件并不好的李高运主动向灾区捐款,他说那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老人的四儿子现在是村委会副主任,说起自己的父亲,他感触很深:“从小父亲就教导我要听党的话,讲奉献,在我担任村干部后,更是经常提醒我要好好工作,不能占公家任何便宜,要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在采访中,老人的妻子说起了让她既生气又心疼的一件事。不久前,村里准备建老年活动室,李高运知道后,便自己扛着铁锹,愣是花了几天时间把那一块儿300多平方米的地给平了。有一天在平地的时候,李高运一不小心摔了一下,坐在地上半天才起来。妻子劝他别再干了,可李高运不听劝,第二天又背着铁锹去平地了。
自从老人不干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义务打扫村里的街道,寒冬酷暑从未间断。冬季只要一下大雪,早上在主街道看到的第一个人肯定是李高运老人。下雪后地面容易结冰,而主街道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他每次都早起,是想在孩子们上学前,把积雪清理掉,方便孩子们上学。李高运老人在村里义务打扫卫生,村里几次提出给他补助,他坚决不要。
后来在打扫街道卫生时,李高运看到村里的公厕没有人打扫,夏天蚊蝇多,冬天脏得也进不去人。他便又承担起打扫公厕的任务。当记者问李高运老人为啥要义务干这些活儿时,言语不太清晰的老人回答得却异常响亮:“这都不算个啥,生活好了,为老百姓做点事是应该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记者粗略给李高运老人统计了一个数据,按照每天义务扫地一公里来算的话,一年下来就是365公里,35个春秋下来就是120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