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实践|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化普法宣传 推进法治创建
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美丽焦作提供法律保障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群众对服务型党组织有“七盼”
公园里的歌声
情缘两岸
收废品的一家子
街头棋局
山阳风雅 福慧双修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阳风雅 福慧双修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张丙辰

  有一种诗文佳构,只可激赏,不宜置评。因为它使任何评介都成冗词赘句,类似隔靴搔痒,直正激荡人心者还是作品本身。

  有一种人情修养,只可赞叹,不能复制。因为复制要以理解为酵母,而令人赞叹的往往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20年前初识李志强,我便即刻产生这种强烈的印象。我不信年纪轻轻便有这深厚的诗文积累,我不信“文革”淫威下还有文化种子幸存,更不信疾风怒雨后会有此灿烂的盛开。

  我总认为,在这浮躁喧嚣的尘世间,在与他相类的年龄段里,李志强算是个成长的奇迹。十年动乱,文化陆沉。中国教育已经完全乱了方寸。当学校的教室已经不再安放书桌的时候,广阔的黄河滩涂自然就成了他和同伴们撒欢的游乐场。中小学课本无非是几句激昂的政治口号,该学的文化知识都被扫荡进封资修的撮箕。尽管从文明薪火传承的角度这样的浩劫令人发指,但漫长的混乱和松弛状态却无疑成就了孩子们的天堂。它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在于让他们虚掷了光阴,更重要的是“造反有理”和“知识无用”的世界观在幼稚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烙印。“马尾巴的功能”成为知识分子迂腐的笑柄,鄙夷文化、轻蔑知识、嘲笑读书成为普通人的思想底色。即使在恢复高考之后有不少人进了大学校门,他们也只不过是人才青黄不接时期的幸运儿,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自觉性都带着明显的先天不足。贫瘠的土壤长不出参天大树,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以李志强的年龄和经历,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被浩劫耽误的这茬人,能够考上大学并在毕业后混个公家差事已属万幸。然而他却笃志业儒,沉迷诗书,“恒兀兀以穷年”。诗词文赋,出口成诵。随风咳吐成珠玉,挥翰舒展走龙蛇。岁数不大却名动山城,享誉全国。其中,定有其独特的智慧密码未曾破译。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倘不以德性陶镕之,终将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也”。明代大儒洪应明这句话是锤炼道德文章的点睛之笔。带着钦佩和不解探究李志强为文之路,德性,应该是一把打开锁码的金钥匙。

  亦步亦趋,尊师重道,李志强身上古风盎然。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是比较独特、比较另类的一代。与前人比,他们从未打上传统文化底色;与后人比,他们带着与生俱来的“文革”胎记。十年浩劫,礼崩乐坏。师道尊严,荡然不存。我们见到或听到太多的欺师灭祖的恐怖故事。这茬人,没有门墙桃李的传统观念,难以认定自己的授业恩师。尤其是在大专层次大轰大嗡上大课的专科班里,老师只是个群体概念,没有明确的个体对应关系,自然也说不上交情深浅。但李志强却偏偏有着异常强烈的恩师情结。他是同学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却一入校门就深得老师青睐。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直到恩师撒手西去,连追悼会都由他参与操办,并且事后都有椎心泣血的悼念文章在报刊发表。李志强文集中多次提到的刘性坚、戴直夫老师,都是名动山阳的鸿儒名宿。我虽未有幸忝列门墙,但也都有过一面之缘。一袭儒风,清癯朗润。其学养、气节和风骨无不带着民国文人气象,那都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学富五车的教坛至宝啊!我亲见李志强在他们面前,执弟子之礼,行则扶舆,止则陪席。色愈恭,礼愈敬。亦步亦趋,不离左右。那幅令人感动的画面,会令人想起二千五百年前曲阜杏坛的圣贤师徒。而李志強能在衮衮诸生中成为这些硕儒的亲传弟子,除了发自内心对恩师的崇敬和始终如一的个人勤勉之外,我想不出别的理由。

  人见人赞,温润如玉,李志强无愧“有脚阳春”。孔融有一篇著名的“论盛孝章书”,被认为是古人弘扬友道的代表作。“遣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孔文举怜友情殷,向曹操举荐不遗余力。这种美德也在李志强身上有淋漓的体现。在李志强涉足的圈子中,他的好名声、好修养、好人缘令人嫉妒。于人不轻交,一交定不负。重承诺、守信义、有担当,绝不轻弃。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不少品位很髙的文人雅士。或吟诗作赋,或挥毫泼墨,或夺席谈经,或引吭皮黄,大都称得上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们互相砥砺,以求精进。历久弥坚,关系深笃。文集中提到不少天南海北的网络朋友,比如风之舞、水易、日出东南、爱上教育,这些中青年才俊都是教育在线的论坛高人,现实世界中距离往往有千而八百里之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即便是君子之交也可淡如水的。但李志强却很认真地把这些高人当作他办学的宝贵资源。他会一个个邀清来自己的学校开沙龙,办讲座,当评课专家,指导教师的成长。在他谦虚的视野里,“士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带着谦虚的襟怀和求教的热望,李志强待人接物便如霁月光风。“德胜者,其性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李志强交友,不是声气浮慕,共图豪举;不是虚张声势,以壮辞色。而是以朋友为箴规,做自己进德修业的砺石。谦虚是交友的通行证,真诚是友谊的保鲜膜。眼中常见人不是,乃诸恶之根;心中常虑己不是,为万善之门。李志强是深谙结友之道的。

  无怨无悔,为报三春,李志强反哺情深。“求忠臣必于孝子,求孝子必于情人”。清代文学家朱锡绶这里说的情人,当然指的是有情义的人,他认为这是忠臣孝子成长的根基。要证此言不虚,李志强即是一例。书法、诗文、讲学、工作,他在许多领域都弄出了较大动静,为此他忙得脚不沾地。但这些名头都丝毫未改变他农家子弟的赤子情怀,都不影响他在奔波颠沛之余,恪守着为人为子的那分孝心。年近九十的老父,因痼疾行走不便,举步维艰。十几年来,他侍奉汤药,不敢稍怠。殷期床榻,昏定晨省。骸垢想浴,执热愿凉。与李志强熟悉的人,见惯了他搀扶老父出入浴池的场景,也亲睹了他搀扶老人上下六楼的艰难。为了伺候方便,他特地在城区郊外的农村买地盖了三间房子,把和煦的阳光迎进地道的农家小院。与老父一起在屋檐下享受灿烂的暖意,是李志强心里最熨贴的一件事。李志强的孝心纯正无瑕,但悄无声息。如一泓汨汩清泉,从不干涸,从不枯竭,就这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圣人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作为人世间最高的德性,即使孝到极处,也是平静无波。人伦亲情在李志强心里盛开着不败的花朵,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得到了最朴素、最家常、最自然的展示。

  今年春天,李志强先生赴省会高就。他的离职,在焦作的文化教育系统内引发了一时的热议。惋惜者惜其佳境初开,庆贺者贺其潜龙得跃,惊讶者惊其半百荣登。“才子而兼富贵,必从福慧双修得来”。我知道,一潭池水难困真龙,是真金终究会引人注目。李志强的造化绝不仅仅是舞文弄墨那么简单。在为李志强饯行的一次文友酒会上,借着三分酒力,我说出一句感伤话:“君将远行,山阳风雅尽矣”,曾引得满座唏嘘。山阳文坛河汉灿烂,但真称得上才子者廖若晨星。老的已上不去马,小的还拉不开弓,在这承前启后的年龄段中寻觅担当者,李志强应为承载众望第一人。 但是,我们谁也明白,对于正当盛年的李志强,登高望远,眼前铺展开来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那他的远走高飞,就不单单是个人的际遇,而是文学的幸运了。我们有理由期待,李志强的创作会如得神助,挥动生花妙笔,写出更多的锦绣文章。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