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说习性
爱有激荡人世
生活中的一座公园
浓香巧克力
善举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习性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那一日,去聆听一场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论坛。台上,一名“90后”的女老师正以自身经历,宣讲传统文化如何让自己浴火重生;台下,千余名听众不知是否有所思悟,不时报以会心的笑声与掌声。

  而我却在半个小时后悄悄起身离席。不是因为老师的年轻故而轻慢,也不是因为怀疑传统文化的魅力故而轻略,而是因为宣讲者对自身过往的描述,夹杂着一种莫名的锐利,这种锐利不禁让我深思: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绝不仅是这种“棒喝式”的半道醒悟,更应该是一种“时时勤拂拭”的明德之旅。

  毕竟,如此的幡然悔悟即使存在,亦是个别的特例罢了。其实,每个人初生之时,皆有一颗赤子之心性,纯洁无邪。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习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也正由此,《三字经》开篇就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当然,时至今日为人父母者心中恐怕都有一种担忧:“如果我教育孩子遵奉孝悌,抱朴守真,将来走向社会不是就要吃亏了吗?”也正是这种担忧,使得“狼性”教育大行其道,孩子在外受了欺负必须打回去;亦使得只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品格培养之风盛行。子女不听父母之言成了家常便饭,甚或子女悖逆父母之行亦不鲜见。于是乎,很多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华传统文化,并把诵读践行《三字经》、《弟子规》等古时的训蒙读物作为了灵丹妙药。

  如此想法,固然没错,而我也从与小儿同读《弟子规》中收获良多。“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之言,让小儿改掉了以往挑食的坏毛病;“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之语,让小儿对衣着不过分要求却有着自己的审美;“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之句,让小儿养成了勇于担责知错能改的习惯。

  尽管如此,我仍固执地认为《弟子规》只是一种引导人们遵从孝悌信、奉行仁爱学的行为规范,它对于一个人习行的培养固然有益,却不能保证做到对一个人本性的明德见性。其实,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人人心中始终都有一个“天然纯净的小孩儿”,关键在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能否在他心中埋下一粒种子,随时唤醒其天然本性,确保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不浮、不躁,不退、不避,不离、不弃,不嗔、不痴,一路上存勇敢,存坚持,存温暖,存善良。

  究竟是重拾旧规,亡羊补牢,还是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正如“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差别。但无论种因,还是得果,都离不开时时的修正自己,才能“止于至善”,保持本性的真淳,得到人生的圆满。文字码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网名为“松江烟月亭主人”的小友来。那一次受邀返校,与学弟学妹们作业务交流。活动刚一结束,一面目清秀的男孩就走过来要我的QQ号码,说日后更方便交流。事情过后也就淡忘了,直到有一天看到自己空间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网友的精妙评论,才想起他来,并习惯于去他的空间里时常逛逛。

  小友有一段自言为“打水路上所思”的话,颇有味道:“庸而不俗,松而不散,平而不淡,幽而不暗,休而不息,反而不复, 丑而不陋,瘦而不弱, 哀而不伤,沉而不默。”小友坦言,他“喜欢孤身一人走在凄风冷雨中,带着些淡淡的哀愁。无论行人作何种注视于我,我依然带着深邃且从容,冷峻而温和的目光缓步前行。”他还喟叹:“这个世界和童年时眼中的天地早已迥异,不知是因年龄的限制而于不同时刻认知有异,亦不知是因十几年前之世界已大踏步地奔跑,并在这奔跑的路途中因无数个因素而逐渐改变了面孔,抑或有他因”。

  虽然文字里多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如此思考能发生在一个“90后”这里,还是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粒种子的力。故此,我在小友“松江烟月亭主人”的那段话后,留下了如是几句话:“世界在变,心有秉持。有所为之,有所不为。随心随喜,快乐初心。”

  子舆先生曾在《大学》中提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而其子身不修,则家不齐;其苗株不直,则收不丰。所以,在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亦当如《大学》所言:“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