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上期,市中医院内四科主任张春雷详细介绍了地黄丸的来历和种类,并重点介绍了六味地黄丸的特性和使用方法,这让记者对地黄丸类的中成药有了初步的认知。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黄丸的常识,昨日,记者再访张春雷。
看到记者又一次探访,张春雷笑着说:“今天我就重点讲一下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之所以说这三种药,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人们还容易把它们搞混。”说着,张春雷让护士拿来一盒桂附地黄丸。他指着上面的配方说:“桂附地黄丸也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中药组成,全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补肝肾之阴,又配以肉桂、附子温补肾中阳气,以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目的,非常符合张景岳所言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道理。所以,这个方剂对于肾阳亏虚所致之疾患极为适宜。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桂附地黄丸对慢性肾炎也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随后,张春雷又拿起手边的金匮肾气丸强调指出,古方中,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是一种药。但是,现在药店销售的金匮肾气丸与古方有很多不同。按现今的标准,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是处方组成不同的两种中成药,因此一些药店销售人员把金匮肾气丸当作桂附地黄丸销售是错误的。张春雷说:“古方金匮肾气丸为张仲景创制,记载于《金匮要略》,宋代陈师文等人奉敕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黄,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使该药的药效有了质的提高,主要用于肾气虚乏的治疗,并取名‘八味丸’。由于该方最早出自《金匮要略》,且与六味地黄丸相比,多了肉桂、制附子两味药,所以后世还是习惯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或八味地黄丸。到了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川牛膝、车前子,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后人又称为‘济生肾气丸’。”
最后,张春雷特别指出,今方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今方金匮肾气丸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现今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驻店药师,常常把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当作同一种药给患者使用,甚至于不少文献中亦将两种药当作同一种药,这时错误的。时移事异,时代在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发展,古今同方异名、同名异方者屡见不鲜,有时候多年的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也有可能是过时或错误的。事实上,虽然今方桂附地黄丸、今方金匮肾气丸功能相似,但毕竟处方组成有显著不同,适应症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所以大家一定要加以区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