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大到80多万元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小到扫地扬起灰尘引发的邻里矛盾,远到涉及四代人的老宅基地纠纷,近到夫妻、兄弟、合伙人等产生的各种矛盾,都可以在一个小小诉求室里得到化解,取得谅解,最终和解。
“把群众诉求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把群众的怨气、火气化为顺气、和气,成为群众信赖的调解室,朱村街道群众诉求室为稳定和谐作出了大贡献。”该街道党工委书记宋文健说。
据悉,该街道群众诉求室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调解纠纷600多起,1万多人的街道5年实现零上访。
记者12月3日到该诉求室采访时看到,墙上赫然写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醒目标语,“家庭和睦篇、兄弟和睦篇、邻里和睦篇”的3张海报内容丰富,亮丽夺目。档案柜上放着3名负责接待、调解人员的照片,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称呼:“社会法官”。再看贴在墙上的调解纠纷目录,有婚姻家庭、赡养、扶养、继承、相邻、农村土地、公民之间等,让人眼前一亮。记者翻开每个月的调解记录,从11月份的记录中看到,该诉求室调解成功6例。有一起赔偿80万元的交通事故案、两起家庭矛盾离婚案、两起家庭赡养纠纷案、一起抚养案。经调解,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了赔偿,夫妻重归于好,老人得到照顾,幼儿有人扶养。
“社会法官”之一的买瑛从该诉求室成立就在这里工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一对闹离婚的小夫妻进行调解。为了弄清楚夫妻矛盾的根源,他往夫妻双方的父母家都跑遍了。今天已经是第三次为小夫妻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入心入理的谈话,最终夫妻高兴地离开了诉求室。当天上午,记者看到买瑛和其他两名“社会法官”先后调解成功了一起朋友合伙做生意引起的纠纷案和一起农村用地引起的矛盾案。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次调解时,他们都会拿出很多法律书让当事人看。“说话条条有依据才能让人信服。”买瑛说。
据悉,该诉求室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居民中进行矛盾纠纷排查,一方面积极收集矛盾纠纷。除了3名固定的“社会法官”外,该街道每天还由负责纪检、信访、公安、司法、财政、民政、农经、林业、乡建、土地等站所的相关负责人“轮流坐庄”到这里接待群众。目前,该诉求室已经成为该街道为百姓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问题后,属于自身管辖范围内的要迅速解决,不属于管辖范围内的要及时反映给其他相关站所,并由相关站所联系好主管部门,在15日内给予群众答复。前来诉求的群众说:“小小诉求室,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