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日是我国第二个道路交通安全日。被称为“史上最严交通法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实施将满一年。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对4535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6.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区交通秩序有所改善,14.2%的受访者回答没有改善,55.8%的受访者直言比以前更差,3.2%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在受访者看来,交通秩序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法规比起以前更严”(25.1%)。其他原因包括: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减少(12.7%),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增强(10.7%),执法力度增强(10.5%),公共交通建设完善(7.4%),交通信号设置科学了(7.2%),城市或道路规划完善(5.4%),对交通法规、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大(4.4%)等。
调查中,9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不文明交通行为常见。具体说来,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主要有:闯红灯(30.2%)、与车辆争行(24.2%)、过马路不走斑马线(21.3%)、翻隔离带(10.1%)、翻护栏(9.1%)等。
驾驶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主要有:夜间驾驶长时间使用远光灯(12.3%)、交叉口或遇拥堵排队时“加塞儿”(11.6%)、驾驶过程中打电话(8.9%)、开得过慢(7.9%)、乱停乱放车辆(7.7%)、行经人行横道不减速(6.4%)、随意挤占自行车道(6.3%)、往车窗外扔垃圾(5.6%)、并线不打灯(5.2%)等。
为何不文明交通行为屡禁不止?17.7%的受访者认为首要原因是执法不严,14.8%的受访者指出人们缺乏规则意识,13.9%的受访者认为城市或道路规划不合理,10.6%的受访者认为一些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10.3%的受访者指出驾照考试把关不严,6.5%的受访者反映公交优先未落实,8.5%的受访者感到人们抱有侥幸心理,6.1%的受访者认为上下班时间过于集中,4.5%的受访者指出城市人口过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谭纵波指出,交通法规的一个目的是安全,另一个目的是提高道路的效率,现行的交通法规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效率这一部分。相比规则本身,严格执行更重要,现实中发生的很多问题,比如占用应急车道、并线比较乱、左转车辆不避让直行车辆,交规都写得非常清楚,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到位之处。
如何杜绝不文明交通行为?调查显示,44.3%的受访者认为应消除“特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16.3%的受访者提议从自身做起遵守规则;15.2%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使交通规则变得明确合理;15.1%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违规行为惩罚力度;8.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交通规则教育。
谭纵波认为,交通规则仅仅是社会规则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减少或杜绝交通陋习,整个社会要对规则有尊重之心,那自然也会遵守交通规则。(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