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杜永兵 樊树林 李军鹏
引言
截至10月底,山阳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45亿元。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61.3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445万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任务同步。
在不久前公布的河南省2012年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结果报告中,山阳区综合排名一举跨进全省20强,比2011年排名前进10个位次。
同时,该区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区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央继续实施严格的调控以及群众理性消费回归等因素制约下,作为受冲击较大的山阳区,缘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气势?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该区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缘于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山阳区实际,牢牢把握‘务实重干、加快转型’的总基调,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管理转型、领导方式转变。”山阳区委书记孟令武坦言。
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回眸一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载体,更是区域经济持续突破的动力。
年末岁尾,寒气逼人,可是记者在山阳区采访,却感到阵阵暖流涌上心头,传统商贸业正在华丽转身,现代服务业正在步步跟进,转型升级的主旋律一直萦绕于山阳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始终,投资12亿元的东方红国际广场进展顺利;占地14亩、总投资10.4亿元的锦绣公馆项目二期正在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中弘·名都城已经竣工;投资2亿元的新山阳商城人气火爆;华融国际水岸项目已全面进行招商……一个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商业中心已经崛起。
不仅如此,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的特色商业区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规划区域内总投资11.5亿元的老山阳商城改造、总投资10.5亿元的丹尼斯二期等项目正在抓紧运作。东方红718工程三维商场、东方百货、大商新玛特等大型商场签约入驻,投资5亿元的巡返大庄园如期开园,全区商贸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商贸业转型一马当先,工业经济亦亮点频闪。该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和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地位凸显,力合热管、中晶纳米等亿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投资5.5亿元的机械加工园一期开工建设,投资3.2亿元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荣格科技(焦作)工业园等10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10月底,集聚区主营业收入完成11.4亿元,税收完成8199.6万元。
不仅如此,该区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超前谋划,科学运作了一批前景好的项目。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综合性公铁联运物流园、总投资10亿元的电子竞技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欧金广场、总投资2亿元的樱花园等项目推进顺利。上海亿丰等6家客商,对总占地1000亩的人民路苏蔺段开发项目进行了概念性规划。截至10月底,全区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83个,总投资67.48亿元,为加快转型提升构筑了强大的后续支撑。
十大建设助推城市转型
回眸二
城市建设连着民生,关系城市形象。今年年初以来,山阳区以我市持续开展的十大建设、城建三年大提升行动为契机,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确保十大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十大建设工程有六项涉及山阳区,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该区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敢于攻坚,不打折扣、不讲条件,集全区之力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各项任务,保证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城际铁路涉及的400余户居民、9万余平方米的拆除任务全部完成,465亩占压土地已全部交付使用。全力服务山阳路、中原路、文汇路、西经大道、和平街东延等市重点工程建设,按时间节点完成26万平方米附属物的拆除工作。圆融水库坝址勘探工作顺利结束,南水北调苏蔺取水口5万平方米附属物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南水北调安置房已建成23.73万平方米,主体封顶20.11万平方米,在建7.7万平方米,工程进度居全市前列。黎明脚步公园一期1400亩土地已交付使用。北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持证矿山改造工作全部达标,荣获“焦作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优秀单位”。完成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60万平方米征迁任务,实现了施工现场全封闭。焦作海关2000余平方米征迁任务全部完成,如期建成开关,实现了十大建设在该区施工零干扰、推进无障碍。
大力实施城建开发。该区将中心城区范围内现有城中村、棚户区开发改造通盘考虑,明确工作思路和主攻方向,谋划实施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城建开发项目。贝格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15栋594套、东城花园经适房项目16栋756套全部完工;太行名府公租房项目年底前开工建设;山阳实业公司等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顺利……
着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该区坚持城市建设与科学管理并重,安排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圆满完成32条背街小巷整治和10处游园建设任务。持续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改革,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新增城管环卫工作人员300余人,有效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和省级卫生城市复检验收。
同时,该区狠抓“双违”整治,先后完成拆除任务70余万平方米,整理出土地1000余亩,单周拆除“双违”量和累计拆除量均在全市排名第一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和全市大会表彰,为该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铺平了道路,也为下一步全区项目摆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社会管理促进民生改善
回眸三
在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该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巩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截至10月底,全区用于民生支出3.2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7.1%。
加快社区平台建设。该区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组建社区网格工作队伍的意见》,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推进“五型”社区创建工作,先后启动了亿祥、富康、丰收等8个社区改扩建项目,新增社区服务用房4600余平方米。该区整合基层干部、社区党员、志愿者等多种力量,组建了940人的网格工作队伍,统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口计生、法律援助等各类公务服务资源走进社区,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增强,辖区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该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农民工工资按月到卡等做法,有效预防和解决逃薪、欠薪问题,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该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重点信访案件,由区级包案领导牵头,组织案件责任单位和信访、维稳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做到一案一策、妥善化解。通过加强治安防控、治理安全隐患、深化宣传教育等多项措施,全区50%以上的“平安村”“平安社区”实现达标。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该区组建了由各级干部100余人参与的专项机构,对辖区内187家各类投资公司进行了清理、规范和整顿。
机制创新转变领导方式
回眸四
“都是老交情,都是自家事,山阳区是我最佳的选择。”南通远大集团老总冯树君这样说。他一直对山阳区情有独钟,10年来,先后4次将橄榄枝投向了山阳区,建设了远大·南北苑、恒艺纺织、远大·未来城和山阳春天等项目,投资近40亿元。另外,南通远大集团还主动搭建招商平台,倾力帮助山阳区“揽商”,对山阳区有着浓浓的情结。而这仅仅是该区靠领导方式转变这一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对全区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整理出各类重大项目25个,并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推进机制,成立城市建设组、商贸及房地产组、工业组、社区建设组、社会事业组、城市管理组和督导组等7个专业推进组,分别由区委常委或正县级干部牵头,五大班子领导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并明确了各个组的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专业推进组的成立,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一把利器,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犹如一把杠杆,撬动了广大干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发挥。
发展蓝图已定,机遇正好,措施得当,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全力以赴抓工作的精神和踏踏实实干事的作风。为了保证工作顺利推进,该区严格落实“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公示,一季一观摩,半年一评议,一年一考核”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符合上级要求,切合山阳实际,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该区还不断创新干部管理办法,建立了干部实绩考核档案,实行科级干部工作纪实制度,为每名科级干部发放《工作纪实手册》,定期分析研判工作落实情况,作为科学评价干部履职情况和掌握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推行干部一线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征迁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高学历人才充实到社区岗位,着重提高各级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