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李 霞
2013年,对于孟州市的创新工作来讲,可谓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科技战线传来喜讯:该市顺利通过了两年一次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评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复验,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全省县级市中目前仅有的两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这是该市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市,连续8年获得河南省知识产权十强县市后的又一项殊荣。
知名品牌创建飞鸿传书:在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考核验收中,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以综合得分全省最高顺利通过,成为我市首家、全省第五家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目前,该市拥有自主品牌企业75家、驰名商标3个、著名商标15个、省名牌产品8个,1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
创新促效能,创新破瓶颈,创新促服务……一个个创新之举让创新孟州的品牌亮丽多彩。
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该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值得自豪:在这个建成面积9.8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内,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吸纳从业人员4.2万人,成功打造了中原内配气缸套、广济药业核黄素、隆丰皮草羊剪绒、大地合金超硬材料4个“世界第一”,培育了华兴公司、大地合金等近30家新型高科技企业,成为该市创新力量的核心增长极。而撑起这个核心增长极的坚强支柱,则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的50多家科研机构、16家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400件年专利申请量。“创新已成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孟州市委书记魏超杰自豪地说。
目前,该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7个、海外研发中心5个,5家企业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今年,广济药业、华兴公司与中科院,隆丰公司与四川大学签订了产学研专项合作协议;隆丰公司引进了我国唯一一个皮毛制革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河南省羊剪绒加工技术院士工作站。截至今年10月底,该市消除规模以上零专利企业45家,专利申请量达315件。其中,河南省大地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精密制造用纳米级碳化钨合金棒材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被作为2013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予以立项,争取资金375万元。该公司的“加工PCB钻头用0.6mm直径超细硬质合金棒材研发”项目日前被列入省重大专项,获得专项资金500万元。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低碳节能喷涂气缸套”项目和孟州市卓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弱电储能升压技术的小型太阳能(pv)清洁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2013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今年,该市创新体系不断壮大。在5月8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政府首次表彰了30家优秀创新型企业和20位企业家,中原内配及其董事长薛德龙受到表彰。该市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两大主导产业和两大特色产业的骨干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目前,该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今年年初以来,该市组织企业申报河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焦作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该市产业集聚区先后被批准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创了河南省县级产业集聚区上档升级的历史先河;科技富民强县示
范县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成为省级科技创新载体。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已投入3800万元科技经费,专利申请量突破400件大关,居焦作市首位、全省第三名,实现了知识产权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集聚创新引来亮点纷呈
截至目前,该市产业集聚区各项指标均进入全省180多个产业集聚区前十之列;在今年焦作市产业集聚区项目观摩评比中,该市产业集聚区继续名列前三甲;该市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县市中仅有3家)后,今年还获得了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汽车零部件)、河南省两化融合试验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河南省示范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创新型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节约用地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对外开放示范产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这一个个亮点、荣誉的背后是该市产业集聚区超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使该市集聚区发展亮点纷呈、争奇斗艳。
项目建设“四转”求大强。今年,该市产业集聚区在项目建设上实现了“四转”:由政府主导招商向企业主体招商转;从注重项目集中奠基向注重项目竣工投产转;由单一追求建设速度向全面追求建设质量、效益、速度转;由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向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抓超10亿元项目、各乡镇办事处抓亿元以上项目转。截至10月底,该市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253个、超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列入省、焦作市重点管理项目91个,累计完成投资140.9亿元。总投资20亿元的格林沃特尾气净化器、13亿元的中原内配三期、18亿元的三丽电源蓄电池等114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总投资28亿元的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5亿元的西泠电器产业园、2.8亿元的同济消防暖通设备等139个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招商引资“四一”求突破。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本着“招来一个企业、建立一个基地、成就一个产业、兴盛一个园区”的“四一”思路,突出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皮毛加工两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优势,主动延伸产业链条,对接世界、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对接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成功引进了东风汽车集团、上海宝钢、上海盈德等知名企业落户孟州;首次成功与港台商、浙商对接,引进了港台产业园、浙商产业园。新引进的五大专业园区为中原内配产业园,主要建设总投资13亿元的中原内配三期年产1300万只新型节能环保发动机气缸套项目和年产5000万片发动机轴瓦项目;隆丰皮草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总投资28亿元;港台产业园,总投资约30亿元;浙商产业园,总投资约30亿元。
平台建设“四心”求扩展。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无疑是去年该市集聚区打造的最大平台。据悉,该保税区总投资15亿元,占地1500亩,是具有国家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重要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平台。同时,该市集聚区通过引建、联建、共建等方式,成功建立质检中心、担保中心、土地招拍挂中心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转作风抓创新提升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该市转作风抓创新不断提高干部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
以公开促效能。该市开展了部门、乡镇负责人“电视述职、现场直播”活动,开辟了《向人民报告》《项目建设连连看》《行风效能聚焦》等干部述职专栏,实行了副市长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50多名单位负责人通过电视向社会公开述职,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推行信访事项公开。将热点、难点信访案件搬上电视,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深律师等各界人士公开评议、公开评判,还原事实真相。推行行政执法公开。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估、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等,使行政决策、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执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执法程序公开,该市全年共调解处理各类案件350余起,群众满意率达98%。
以创新破瓶颈。该市在抓好存量土地挖潜、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省国土资源厅试点推行“人地挂钩”政策机遇,率先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河阳办事处长店新村、西虢镇东窑新村等4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被确定为焦作唯一的全省“人地挂钩试点市”。该市全年争取用地指标7200余亩,有效缓解了土地制约难题。在化解融资难问题上,该市出台了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政策性存款挂钩,通过行政调节、经济奖惩等措施,整体提升了银行存贷比率,将更多资金留在了孟州。该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通过成立鑫桥融资租赁管理公司、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发行企业集合债等方式,已累计为集聚区融资29亿元。在化解用工难题上,该市整合人社、农业、职业教育等培训教育资源,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培训围着产业转、人才围着需要转”的思路,推行订单培养,实行校企结合,举办了第三届校企共建洽谈会,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180人、创业培训540人、职业技能鉴定902人、培训熟练工人5300余人,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以创新促服务。该市积极推动部门审批权限下放、服务职能延伸,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到138项,精简幅度达45%。在高新区设立发改、科技、商务、国地税等10个分局,构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联审联批,以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给企业和群众带来最满意的服务,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和水平。保证企业安静生产。该市牢固树立“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的理念,要求各职能部门除刑事案件、安全检查外,未经允许不得到企业检查评比;开辟了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对境内企业运输车辆发生违章的一律只教育不处罚,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创优工作推进机制。该市围绕重点工作,深入落实“七个一”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创新完善了目标考评办法,加大了奖惩力度,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了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最好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