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实习生 姜明君
“平时多打点鸡汤、鱼汤、排骨汤……”晌午饭时分,武陟县谢旗营镇卫生院医生杨保山,抽空到芦高山老人家为他更换胃管,他一边为老人清理鼻腔,一边叮嘱芦高山的老伴,要注意给老人增加营养。
年近八旬的芦高山老人是谢旗营镇南大段村人,因脑血管后遗症长期卧床,靠鼻饲灌注营养维持生命。去年大年初三,老人无意中将胃管拔掉,情急之中,他的家人拨通了杨保山的电话。刚下班回家的杨保山了解情况后,蹬起自行车就往老人家中跑,很快为芦高山插上了胃管。
了解到老人家境贫困,儿子长年在外地打工后,杨保山隔三岔五就会去看看老人,免费上门治疗,一直坚持到现在。“俺老伴吃啥全在这肚里了,肚子胀得可高,就是不解大便,吃泻药都泻不下来,我去找杨医生想办法,他说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了戴上手套,硬是用手帮他掏出了大便,这样的好人、好医生难得啊。”说起杨保山,芦高山的老伴儿心里充满了感激。
因为心中装着患者,杨保山让人敬佩。作为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杨保山常常接诊急性患者,时常会遇到医药费不足的患者。今年6月,程封村的刘发妮因脑中风紧急入住谢旗营镇卫生院,由于需要到县城的医院作检查,匆匆而来的患者家属因为没带够钱,犯了难。
“拿去先用,看病要紧。”杨保山拿出刚领的工资,催促患者家属抓紧时间先给患者看病。事后,当患者家属了解到这是杨医生家准备收麦、买化肥的急用钱时,对他充满了敬佩。从医数十年,杨保山接触过不少贫困患者,遇到实在困难的,他会帮着垫付一些药费。“都是实在人,俺给人家垫上的,基本上都还了。”杨保山朴实地说,给患者垫些医药费,自己不损失啥。“经常是正吃着饭,一接电话就走了。”因为工作,杨保山经常无暇照顾家人,留给爱人的总是急匆匆的背影,即便是这样,他爱人还是无怨无悔地支持他。爱人说,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1990年秋,杨保山的岳母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住了2个月后,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型,再加上无力支付医药费,杨保山将岳母接到了自己家中,精心用自己掌握的医学常识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在杨保山的精心照料下,岳母的身体一直保持良好。1996年,他的岳父在一次体检中,又被查出食道癌晚期,杨保山第一时间把岳父也接回了自己不大的家中,好多人都说他是没事找罪受。杨保山不解释,只是对最了解自己的父亲说:“他们家人是不少,可是没有一个懂医的,他们的病如果护理得好,老人还能多活几年。”就这样,岳父在杨保山的精心照料下,从发病到最后离世硬是撑了2年多,而岳母也在发病整整8年后离世。
杨保山的妻姐有智力残疾,在岳父、岳母去世后,杨保山妻姐的丈夫也因病去世。他将妻姐和智力残疾的外甥又接到自己家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12年。这12年里,杨保山夫妻俩不停地对姐姐进行康复治疗,教她慢慢地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小外甥也从一个“鼻涕虫”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
2006年,杨保山身体一向硬朗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永久性地躺在了床上,弟兄四个负担都比较重,杨保山主动接过了照顾老人的重担,一边要工作,一边还要经常为老父亲按摩、清洗身体,以免父亲久卧病床的身体萎缩、生疮。2011年1月,杨保山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
多年来,服侍有病的岳父母,供养痴呆的大姨子,照顾瘫痪的老父亲……杨保山的付出,令人钦佩,2012年,他被武陟县授予首届董永故里孝亲敬老道德模范。那一年,县里奖给他了一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至今还封存在家中,杨保山朴实地说,他准备留给儿子结婚时用。
(杨保山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