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图书馆文献借阅排行榜(2011年10月开放至今)上看到,进入前10名的依次为:《碧霄九重春意妩》《一笑千秋》《魔女与“宋承宪”》《花痴皇后》《斩情丝》《花开不败》《除了你我还能爱谁》《穹天劫》《一味相思》和《神医皇妃》,进入榜单的这些图书,几乎都是以穿越和言情为主题,无一经典名著。
无独有偶,今年6月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网络调查,在统计了数千名网友的意见之后,结果却是《红楼梦》高居榜首,而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一漏网,而《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跻身其中。
网友发言本多信口而来,数千意见统计也不具备普遍意义。但是,两份榜单前后对照,不能不引人思考。
焦作师专校长张丙辰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中外名著缺席读书排行榜是高雅文化的尴尬,是消闲阅读强势攻陷经典阅读阵地最集中的体现。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度的读书倾向,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品位、精神强度和价值观形成,现在这种忽视名著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的足够警觉。
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论及读书对于构建精神世界的六个层次,即追求刺激、享受休闲、搜集信息、积累知识、获取美感和提升思想,反映了人们不同层级的阅读需求和精神取向。他指出,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上述六种阅读虽然品位、取向不一致,但要读有所得,都必须持之以恒,排除杂念。
然而,现在常见的景象就是,在行人如梭的大街上、拥挤而漫长的公交途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低头摆弄手机、电子书或者平板电脑,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被人们称之为“低头一族”。而平日里频频刷微博、朋友圈更是很多年轻人热衷的“必修课”。这股浅阅读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图书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伴着香茗孤灯、捧着书本精心阅读的安静时光正在被大量快捷而轻松的快餐式阅读替代。
学者周国平基本认为浅阅读不是阅读,他曾表示,如果研究看文字就是阅读的话,那什么都可以算阅读了,你上网去看八卦也算阅读?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字本身有文化内涵,然后通过这个文字进入到人类文化传统当中去进行思考,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行为。
张丙辰认为,碎片化的浅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正如兴奋时跳跃几下不能算健美体操一样。浅阅读是现代媒体技术和浮躁世风合谋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靠鼠标调动的一种随兴浏览。支离破碎,驳杂无序,它可以作为一种暂时的偶然的阅读替代,但不应该成为阅读的常态。他提醒人们,补文学名著要读精编本;读国学经典要读节选本;宋代之前的文白对照读;明清语录体典籍最好在背诵中理解。时间有限,不可挥霍。远离恶俗读物,远离电视连续剧,远离酒肆牌场。沉迷诗书,含英咀华,你会尽情享受难以言说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