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前夫以死逼离婚妻子带他改嫁继续照顾
来源:新闻晚报
原标题:瘫痪前夫以死相逼离婚 妻子带他改嫁继续照顾
□晚报实习生 谢晓馨
记者 王煜 报道
丈夫高位截瘫,儿子年幼,公婆相继去世,风雨飘摇的家庭摆在眼前,汪金玲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丈夫不想连累她,用自杀逼她离婚,然而她依旧不离不弃,决定带着前夫一起改嫁; 而现任丈夫从一开始就顶着巨大的非议支持她,和她一同照顾着前夫。在河南南阳这个特殊的“一妻两夫”家庭里,汪金玲、刘万继、郭宏建,三名普通的农村人,用最淳朴的方式展现了他们对爱、对责任的坚守。
丈夫意外瘫痪,妻子独挑大梁
今年40岁的汪金玲是河南南阳唐河县马振抚乡关地村村民。12年前,汪金玲与丈夫郭宏建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不满一岁的儿子更是让这个家庭倍加温馨。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郭宏建经常到陕西煤窑打工。然而,2001年的秋天,煤窑突然塌方,郭宏建被埋在窑内。最终郭宏建以高位截瘫为代价,从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
家里原本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下了,看着年幼的儿子,汪金玲依然满怀希望。平日里,汪金玲在家抱着年幼的儿子,照看大小便失禁的丈夫,公公婆婆则到田里负责家里的农活,一家人勉勉强强过着日子。然而,在郭宏建出事后不满一年,汪金玲的婆婆生病离世;随即第二年,公公也遭遇事故去世。家里的农活没有人干了,汪金玲面对这个多次受创的家庭,不得不独自撑起所有重担。
关地村因地势原因,大部分农田无法机耕,农活全部依靠精壮劳力。夏天,汪金玲一个人要插3亩多秧苗,秋收时再一个人把1万多斤水稻挑回家。农忙时,她只能在中午12点多匆匆回家为丈夫做好饭,自己吃上几口便又回到农田。她一个人承担起家里全部的农活,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谈起那段时间,汪金玲叹气道:“只有我一个人,什么都做,实在太辛苦了。”有一年插秧时,汪金玲的手指被地里掩藏着的石头、玻璃割破。为了能及时插上秧苗,虽然右手食指严重受伤流脓,她却坚持在水田里做了一个星期的农活,直到把秧苗全部插好。受伤的手指因长时间在水里浸泡难以痊愈,秧苗是插好了,但手指的伤口愈合后,却再也没有知觉。
比起插秧,麦收更让汪金玲感到特别无助,运载沉甸甸的麦子成了一个重大难题。“麦子太重了,我一个女人没有足够的体力搬运。麦子担在身上,脚一下子就陷到田里面去了,寸步难行。”汪金玲告诉记者。有一年麦收时的场景更让汪金玲难以忘怀,她刚把田里的麦子割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看着别人一家人齐上阵,迅速将麦子运到场内垛起来,她却只能看着自家的麦子全被淋湿在地上。汪金玲说:“我一个人做不来,又累又气,感觉很无助。”
“只要我有口饭吃,他也有得吃”
躺在床上的郭宏建,看着妻子如此劳累,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心里很是着急。他多次劝说汪金玲不要管他,找个好人嫁了,汪金玲却一直坚持陪伴在丈夫身边。虽然繁重的农活让汪金玲特别无助,她自己心里也清楚,一个农村家庭没有个男人自己难以扛起,但她难以放弃丈夫:“我能狠下心来不管他吗?郭宏建以前还有他父母照顾他,现在他就只能依靠我。我不能扔下他不管,有我在,郭宏建也不用受罪。”
汪金玲的坚持让郭宏建更加心疼,看着自己瘫痪的身躯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渐渐萎缩,万不得已,他想到了一个极端的狠招——以死相逼。郭宏建以腿疼得无法入睡为由,天天让汪金玲给他买安眠药。一天两片,在被褥底下藏了差不多200片后,他一口气把安眠药吞了下去。死神没有收留郭宏建,在昏睡了3天后,他又醒了过来。
当时,他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狠心?郭宏建对记者说:“我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她也不用受罪。”在郭宏建昏睡的3天里,质朴的汪金玲虽然心里很着急却没有怀疑,以为丈夫只是简单的昏睡。在丈夫苏醒后,得知实际情况,汪金玲大为震惊。汪金玲说:“我心里很不好受,我跟他说,你这是做什么傻事,日子还很长。只要有我一口饭吃,他也有饭吃。”
虽然汪金玲不愿意抛下丈夫不管,但自己是一个女人,实在难以扛起家里的重担,日常生活难以维持。迫于生活压力与丈夫的坚持,汪金玲最终同意与郭宏建离婚,但有一个条件,离婚后仍要带着郭宏建一起生活。2008年,这对相濡以沫7年的苦命夫妻结束了婚姻关系。
“改嫁可以,但要带上前夫照顾”
经人介绍,汪金玲找到了同村的刘万继,见了几次面后,汪金玲跟刘万继坦言:“我要嫁给你可以,但是我要带着郭宏建与儿子一起嫁。你要是接受了我就嫁,不接受就算了。”老实巴交的刘万继想了想,便答应了。“汪金玲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心里也有犹豫过。但我想成个家,汪金玲人很好又老实,一个人不容易,也想帮助她。”刘万继对记者说。
组建这个特殊的家庭,刘万继遭到了诸多非议,被许多人劝阻。他的决定不但父母反对,也不被同村人所理解:“村上很多人都打岔,他们说,我娶了这个老婆,还带着瘫痪的男人和孩子,负担太大了。”
顶着村里人的非议,刘万继与汪金玲走到了一起。“一开始我父母反对,不同意我这么做,我就劝他们,后来他们在我们结婚前慢慢地就想通了。”刘万继说。那段时间,汪金玲带着前夫改嫁的事情成为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两个人并没有多加理会。
农忙时,汪金玲与刘万继住到郭宏建家,汪金玲在家带小孩,照顾郭宏建; 刘万继到田里犁地耙地,完成农活。农闲时,刘万继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汪金玲则搬到刘万继家,带着小孩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一天三顿给郭宏建送饭,不时请村医给郭宏建看病。
再婚后的生活虽然依旧艰苦,但两人相处融洽,已经有了一个五岁的女儿和不满一周岁的儿子。刘万继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虽然比较苦,但是我们只要不吵架、合得来,过得还行,也就可以了。”汪金玲与前夫的儿子也上了初中,汪金玲说:“孩子特别懂事,农忙的时候就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把刘万继当亲生父亲对待,一家人的关系很好。”
汪金玲为家里的辛苦努力,公公婆婆看在眼里,也慢慢接纳了这个媳妇,彼此之间相处融洽。郭宏建的身体有了好转,看着汪金玲有人照顾,他也放心下来:“有人帮忙干活,她也比较轻松了。”
家庭又受打击,独自再挑重担
郭宏建期盼有一台电动轮椅,让自己行动比较便利,也能够挪到屋外看看风景。郭宏建的愿望也成了刘万继挣钱的动力,今年秋收结束不久,刘万继就前往北京打工。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刚到北京的第三天,就不慎从建筑工架上掉落下来,两个脚后跟着地,双脚严重骨折。在北京做完手术后,刘万继回家休养至今,仍无法下地。
家里的重任又全落到了汪金玲的肩上。“我现在要照顾两个老人、两个大人、三个小孩,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我来照顾,就我一个人在干活,特别辛苦。还好不是在农忙的时候,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特别希望刘万继能早点好起来,一起来分担一些。”汪金玲心里担忧,“听刘万继说,他在的北京那个建筑工地不太规范,前面已经有3个人从工架上掉下来了。现在受伤回来,什么都不能做,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后遗症。”
受大旱影响,刘万继家里种的玉米今年全部绝收,原本能有几千元的收成打了水漂。刘万继受伤后,补贴家用的工资也没有了,这让原本拮据的家里经济更加紧张。夫妻俩都非常期盼刘万继的脚能快点好起来,刘万继说:“现在家里都是在花钱,要早点好起来才能挣钱。过年后脚应该就好了,然后就出去继续打工。”
在三个孩子身上,刘万继寄托了厚重的希望。他充满笑意地说:“希望娃儿们能早点长大,有出息。总是要往好的方面想,娃儿能读书就读书,不能读书就帮忙挣钱,这样家里的日子就会比较好过,我们也可以轻松一点。”
记者手记
本真的善良
今年十月,汪金玲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大量媒体都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家庭。“那段时间来采访的记者不少,三天两头的就有记者过来。”汪金玲说,媒体的关注让她难以适从,记者频繁的到访常常让本来繁忙的她无法做完手中的活儿。
这次采访中,记者曾多次致电汪金玲,皆因她正在忙碌无法进行采访。但善良的汪金玲却不会拒绝记者:“他们(记者)都是大老远地过来,也很辛苦。前些天北京的电视台打电话来,说让我们去那边参加节目,但是现在实在是不方便去。”最后汪金玲还善意提醒记者如果再打电话,在早上十点打,因为那个时间段她比较空闲。
近日,汪金玲、刘万继、郭宏建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当记者向她提起此事时,汪金玲表示自己并不知情,对这个奖项不了解,也没有重视。
在她看来,受不受关注、能不能评上奖都不重要;在她心里的头等大事,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尽心照顾好家里的祖孙三代、每一个人。这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善意,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温暖。
儿子救姑父遇难 父亲捐奖金修儿生前上学路
来源:广州日报
2011年8月24日,年仅15岁的庞宗钊来广州过暑假时发现姑父昏迷在水井中,毅然下井救人,但不幸与姑父双双遇难。
经历了长达2年的等待,庞宗钊终于获得了天河区政府授予的“广州市天河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父亲庞敬高说,儿子生前希望修好从家乡到镇里中学的道路。他准备把一部分奖金捐出来完成儿子的遗愿。
本月19日,来自广西的父亲庞敬高终于拿到了儿子庞宗钊迟来的见义勇为称号证书。两年前,15岁的庞宗钊来广州过暑假时发现姑父昏迷在水井中,毅然下井救人,不幸遇难(本报2011年8月26日AII4版《菜农不慎坠井15岁侄子施救》)。庞敬高说,他将把部分见义勇为奖金捐出来完成儿子的遗愿:修好儿子生前上学的路。
善良:儿子跳井救人不幸遇难
2011年7月的暑假,刚升初三的庞宗钊来到广州,住在姑父张有兴家里,白天做仓库搬运工为家里挣钱,晚上帮家里种菜。“他是个懂事和听话的孩子。”父亲庞敬高回忆。
不幸的事在那年8月24日下午5时许发生,姑父张有兴栓了绳下到自家5米深的水井里疏通水管,却疑因沼气中毒昏迷落井。此时,刚回家的庞宗钊听到小侄子的呼救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下井救人,不料同样中毒昏迷坠井。
随后,热心群众以及民警、消防人员陆续赶到现场施救,无奈井下通风不畅。两个多小时后,姑侄两人才被救上来,但均因抢救无效身亡。“弟弟原本计划第二天结束暑期打工,返回广西老家的。”庞宗钊的姐姐当时哭着说。
艰难:父亲两年努力终获“正名”
12月19日,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办公室正式授予庞宗钊“广州市天河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并向庞敬高颁发了荣誉证书。父亲庞敬高拿到证书后总算平复下心情,“这个认定迟到了两年”。
儿子匆匆离开,庞敬高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儿子当时为了救姑父而牺牲,没被评上见义勇为,他说,希望儿子能够走得“明明白白”。
2012年下半年起,庞敬高通过法律途径希望为儿子“正名”。因被救方是姑父,属于亲戚关系,案件一直持续了两年,为此,庞宗钊经常往返于玉林与广州两地,仅今年就来回了超过10次。
“两年了,终于看到了希望,亲爱的儿子你一路走好!”12月19日拿到荣誉证书时,庞敬高不禁流下眼泪,在微博上写道。
心愿:捐奖金修儿子生前上学路
庞宗钊一家住在广西玉林市黎村镇六吟村,每天到黎村镇的初中上学,都要走上10余公里的泥路,特别是下雨天,路上的泥巴甚至没过小腿。
庞敬高说,儿子生前曾跟自己说,等他挣到钱,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让大家都能方便地到镇上。
虽然儿子离世已两年多,但庞敬高仍然记得儿子生前这一最大的愿望。庞宗钊获认见义勇为称号后,将会有一笔见义勇为奖金,庞敬高经过和家人商量,决定捐出奖金用于修路。
庞敬高说,自己的家庭现在也很贫困,主要靠打点零工养家糊口,如今大儿子在南宁读大学,靠助学贷款上学和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的决定还是很坚持:“如果有爱心人士愿意捐资修路,加上农村‘一事一议’的资金,再加上见义勇为的部分奖金,就有希望帮儿子完成他修路的遗愿了。”
脑瘫患儿遭未婚母亲遗弃 好心老夫妻悉心抚养43年
来源:山东商报
在蓬莱有这样一对夫妇:过去的43年中,他们含辛茹苦把一名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弃儿抚养长大,而因此夫妇俩没有生育。这对夫妇就是王华堂和张翠兰。今年79岁的王华堂是一名普通退休干部,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曾是名扬全军的“渤海深处九个老兵”之一;妻子张翠兰77岁,是一名退休医生。如今,老两口已经年近八旬,照顾孩子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将其送到福利院。每周末,王华堂和老伴都会带着好吃的去探望儿子王群。
未婚妈妈冬夜敲门求助生完孩子扔下不管了
1970年初的一个晚上,当时还是妇科医生的张翠兰刚睡下,便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名孕妇抽泣着跪在门口,恳求让未婚先育的她入院生子。张翠兰连夜将她送到医院,还把刚领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她。第二天,张翠兰就去外地出差了。10天后回来,值班护士就把刚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住院单据递给她,说产妇走了,临走前说把孩子交给张翠兰抚养。看着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未当过母亲的她决定先把孩子抱回家,边抚养边寻找孩子的亲生母亲。
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入伍一直驻守长岛的王华堂十多天后才从妻子的来信中得知这一消息。“我当时就跟翠兰说,孩子咱先养着,等以后再慢慢找他的亲生父母。”就这样,王华堂一边四处想办法托人买奶粉,一边打听着孩子生母的消息。直到确定那名女子先前留下的名字和地址都是假的,夫妻俩才明白:孩子被遗弃了。
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夫妻俩决定不再生育
由于工作原因,王华堂夫妇一直没要孩子。领养了这个弃婴,本应给二人的生活带来欢乐。但作为医生的张翠兰慢慢发现,这个孩子的一些表现和正常婴儿有着明显不同。“一般来说,一个月的孩子手就会动了,但这孩子的两只手一直拿不起来。奶嘴塞进嘴里,吮吸的口形也很奇怪。两条小腿呈剪刀形交叉,怎么掰也掰不开。”张翠兰说。
随后,经过医院确诊,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大家都劝他们赶紧把孩子送人,免得拖累一辈子。可张翠兰说:“这孩子既然来到咱家,就是缘分,咱不能不管。”而王华堂也说:“从今往后,他就是咱们的儿子!”
此后,夫妇俩就忙活着给儿子王群治病。两人卖了老家的房子,辗转青岛、威海、旅顺、上海、大连等地求医问药,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孩子的病依然没有好转。回到蓬莱,张翠兰开始自学针灸理疗,给王群施针;王华堂每天早上都为王群按摩、推拿、热敷,进行康复训练,还为他洗脸刷牙、穿衣喂饭、端盆擦身……
夫妻俩为了照顾王群,还相约不再生育。
照顾脑瘫弃儿43年家里生活十分拮据
在一次次求医无果之后,王华堂夫妇默默接受了王群无法恢复健康这一残酷的现实。从那以后,他们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王群身上。王华堂还买来一堆破钢管和废木头,做成了一辆美观又实用的组合式“轮椅”,夫妇俩每天将王群从“轮椅”里抱进抱出。为了让王群吃饭,王华堂老两口每天都扭秧歌拍巴掌做鬼脸给王群看,王群乐了就赶快给一口,就这样喂,得将近两个小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群奇迹般地学会了单个字单个词地说话,右手也能干些简单的活儿。尽管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拮据,可要强的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从不在外人面前说起家中的苦。一家人的衣服补丁再多,也一定是干干净净的。
在43年的漫长岁月里,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为了一个被遗弃的生命,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心血,留给自己的,却只有满身的疾病和放不下的牵挂。
儿子被送进福利院老两口每周去探望
由于王华堂夫妇年事已高,加之疾病缠身,再也无力照顾王群。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把儿子送进了福利院。把王群送走那天,老两口在床头忍不住泪流满面。每个星期天,夫妻俩都会带上王群爱吃的饭菜和干净的换洗衣服,去看望儿子,为他针灸、按摩。
王华堂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走之前给孩子找个地方,冻不着饿不着,吃上好饭。”王华堂夫妇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人士都被老两口感动。他们也因此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日前,记者再次联系了王华堂夫妇,他们告诉记者,现在生活里天大的事就是按时吃药,定时散步。“我和老伴儿要好好活着,我们多活一天,王群就有爸爸妈妈。”张翠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