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3数字背后的攻坚
2013年,是武陟攻坚跨越、转型崛起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陟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要求,务实重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进一步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看武陟:看武陟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规划,全县域发力,奋力攻坚,全面转型,全力做好“六项”工作,大力推进“八区”建设,重点实施城建“1357”工程,产业集聚区成功跨入全省“十快”,被授予全省唯一县级AAAAA最佳投资环境产业集聚区,在全市首家引进一所高校,“五个武陟”建设彰显出巨大活力、魅力、内生力。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2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5亿元,较上年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亿元,较上年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3亿元,较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72元,较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50元,较上年增长12%。
数字看武陟,让我们深入解读数字背后武陟的成就和努力……
数字一:“八区”建设
内涵——老城区 木栾新区 产业集聚区 詹店新区 陶封工业区 嘉应观景区 妙乐寺塔景区 城北重工业区
解读——
老城区——舒适宜居之城
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武陟当前发展的16个城建项目,统称为“1357”工程,包括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7条道路。
木栾新区——现代生态之城
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西起郑焦城际铁路,东至武(陟)西(峡)高速,北接郑焦晋高速,南至武(陟)西(峡)高速与郑焦城际铁路交会处。空间结构呈“一心、两轴、八大功能区”。新修3条主干道已经通车,启动了首批10家企事业单位搬迁,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全民健身中心。
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之城
规划面积19.96平方公里。累计新修改造14条总长40公里的道路,入驻企业198家,初步形成了造纸及装备、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
詹店新区——活力开放之城
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新修改造5条道路已通车,积极与中国铁路总公司、郑州铁路局对接沟通,推进焦作东站升级改造;与焦作新时代公司达成协议,实施焦郑高速公路开口及连接线建设工程;新引进一缆电缆产业园、瑞光印务产业园等4个超10亿元项目,共入驻企业40家。
陶封工业区——创新创业之城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西滑封二次创业”,开工建设了滑孟路拓宽改造工程,西滑封中心社区整合兼并周边10个村庄,建设住宅楼24栋。
嘉应观景区——魅力文化之城
核心项目区面积22平方公里,投资5100多万元的嘉应观黄河风情大道、投资3200万元的大型生态停车场已建成。引进投资10亿元的嘉应观欢乐世界旅游综合项目已签约落地,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正积极推进。
妙乐寺塔景区——和谐田园之城
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以妙乐寺塔为核心,开发建设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区。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核心区建设,新寺庙四座大殿正在施工,大雄宝殿主体工程即将竣工。
城北重工业区——转型崛起之城
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以老城区企业搬迁为重点,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纺织、机械制造、建材加工等产业,完成了16家老城区企业搬迁。
数字二:“六做”
内涵——做强工业 做优农业 做靓城市
做活商贸 做大旅游 做好民生
解读——
做强工业:强力实施“33655”工业提升计划,着力培育造纸、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快速膨胀专用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目前,该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4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2家。
做优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果蔬稻藕”四大基地。培育发展面品、肉品等农业产业化集群,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
做靓城市:按照“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一个组团,建设十个新市镇,若干个新型社区”的城乡一体发展理念,致力建设新兴中等城市。高标准编制49.8平方公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全县域式推进城镇化建设。
做活商贸:按照“工贸结合、农商互动、城乡对接、关联发展”的思路,编制了全县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三区三园三中心”。投资12亿元的五洲国际商品博览城项目、投资60亿元的中国物流公司货运物流园已进入实施阶段。
做大旅游:依托“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国字号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规划、建设、宣传、运作、服务、体制”十二字方针,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人文特色,注重运作经营,拉长产业链条,真正实现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做好民生:在2012年投资23.4亿元完成40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2013年重点实施了20条道路工程、20项城建旅游工程、20项民生实事和20项强农工程等四个“二十大工程”。
数字三:“1357”工程
内涵——在老城区斥资19亿元建设“1357”工程,“1”—1个广场,“3”—3个入城口,“5”—5个公园,“7”—7条道路。
解读—— 一年多时间,和谐拆迁50万平方米,建成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6条道路。和谐拆迁经验在全省总结推广。
数字四:“十快”
链接——2013年4月25日,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第二名,2013年12月18日,以全省唯一县级单位,获评河南省AAAAA最佳投资环境产业集聚区。
解读——武陟县产业集聚区一年多时间,累计引进超10亿元、20亿元项目19个,在全省排名一年前移102个位次,成功跻身全省“十快”。去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开工1亿元以上项目35个,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
数字五:一所高校
链接——2013年5月16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入驻武陟。
解读——在全市首家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占地1172亩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在校生达15000人,升本工作成功通过省级初审,招商引资实现重大转型。
数字六:“五个”武陟
内涵——活力武陟、畅通武陟、魅力武陟、生态武陟、和谐武陟。
解读——
活力武陟——构筑全方位开放格局,引进的19个超10亿元、20亿元的重大项目为武陟新型工业化备足后劲。去年,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260个,总投资490亿元,完成投资100.8亿元;85个市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年目标的127.06%,居六县市第一。
畅通武陟——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修改造城区道路36条,总里程300多公里,县城框架拉大20多平方公里,初具了新兴中等城市的发展雏形。
生态武陟——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活动,一年建成6个广场公园,新增绿地面积151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8%,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魅力武陟——实施嘉应观景区、妙乐寺塔景区深度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弘扬武陟厚重人文资源。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生态之城木栾新区建设,努力打造融现代气息与地域文化于一体的魅力新城。
和谐武陟——大力实施平安武陟建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七成多财力投入民生实事、民生工程,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李俊鸣 (本版图片均由武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