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英俊
盘点2013年,温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呈现出了持续、健康、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13年5月,市委书记孙立坤“检阅”温县产业集聚区,提出“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吸引那些科技含量高、环境保护好的企业入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要求之后,温县产业集聚区各项发展指标稳步增长,可圈可点之处令人惊叹: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5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215亿元,上缴税金1.6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8%和20%以上。
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上缴税金预计1.24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7%和20%以上,分别占区内比重的74%和75%以上。
产业规模逐渐成长壮大。新增投产企业10家,正式投产企业达82家,后续还有45个在建项目。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新增河南省(豫电)中原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河南宝隆实业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河南利伟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3年河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南海盛实业有限公司人造革产品被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促成河南福沃重工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新年伊始,让我们共同回顾温县产业集聚区过去一年走过的历程,期盼美好的未来——
高标准规划建设
打造招商引资集聚“洼地”
近年来,温县按照“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日益提升,吸引了大批超亿元项目相继入驻。
中科富兰特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河南昌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平焊热卷法兰及管桩端板制造企业,位于巩义市工业示范区,占地100亩,原有场地已不能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公司董事会在考察多家产业集聚区后,共同认为温县的交通区位、招商政策、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企业服务等各方面都不错,所以决定来温县投资和发展。由于温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条件好、招商政策优惠、发展环境好,2012年9月总投资11.6亿元的年产24万吨热卷法兰项目项目落户温县后,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项目一期建设,2013年4月份已建成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战略逐步实施,加快推进了“两河两园”的生态环境和“七横二十纵”的路网框架建设进程,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承载力,温县先后投入16.8亿元,实施了道路、供电、供气、供排水、绿化、亮化、公交、标准化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三横八纵”的路网框架和双电源双回路的供电格局,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内天然气管网的全覆盖和污水集中处理,促进了产业集聚区与新城区、老城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的互联互动、融合发展。
特别是2013年,温县产业集聚区实施了纬三路东延、纬四路、纬七路、萃湖路、综合服务中心、海旺弘亚商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综合承载能力。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内通车里程达89.7公里,架设各等级供电通信线路180公里,敷设供水管网167公里、排水管网334公里。同时,该县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新、老蟒河整治改造结合起来,搞好绿化美化,重点推进纬一路生态长廊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滨河产业集聚区。
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7家,特别是总投资15亿元的海旺弘亚综合服务中心,目前一期已初步具备投用条件,二期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也将成为集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会议会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经济综合体,全面提升温县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注重质量和效益
助推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
为了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该县围绕“项目提质、建设提速、服务提效”的目标,坚持以项目引进与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该县坚持重优势、重特色、招大商,特别加强了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该县远盯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近抓郑州、巩义等周边先进市县,特别注重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央企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搞好对接,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吸引带动配套和关联企业跟进转移,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2013年,温县产业集聚区共引进落地项目19个,总投资18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温县中州泛家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80亿元,麦格里生物科技园项目总投资达11亿元,河南祥曌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镀锡板项目总投资达11亿元等;共洽谈项目35个,总投资260亿元,其中低速电动车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许昌远大汽车配件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等,从而使引进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有效推动了温县工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的成功转型。
如何让项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该县着力打好“落地、投产、做强”三套组合拳。
组合拳一:强化推进项目落地。该县全力开展土地预收储,启动了东区和谷黄路产业带18宗共计6500亩土地的用地协调工作,保障了项目的用地需求;并成立4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项目推进公示栏,倒排责任工期,逐个项目抓落实,有力推动项目落地工作,恒信机械、金德福食品、凯创重工等一大批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组合拳二:加快在建项目投产。该县建立了每周县长办公例会和各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项目推进例会制度,及时解决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顺利推动中科富兰特、河财管道、丰德康、泽润铝业、中太实创等一批超亿元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组合拳三: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该县首先狠抓企业培育,推动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倾斜,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引导怀山堂、利伟生物、中维科技等企业开展上市工作,恒昌贵金属被省政府金融办确定为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其次狠抓项目达产增效,积极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每季度举办一次银企洽谈对接会议,累计为企业融资5.5亿元,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兰兴电力年产500台静电除尘器、普瑞菲特年产2.3万吨新材料、怀山堂“四大怀药”集聚园、利伟生物年产100吨7-去氢胆固醇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同时,狠抓项目提升,引导东方实业、汇豪实业、贝尔金属等企业投入资金9000万元,完成了新技术引进和生产工艺改造。去年,温县产业集聚区共实施工业项目7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个,已完成投资96亿元,攒足了产业集聚区发展后劲。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构建起和谐共赢发展路
为适应集聚区发展的需要,温县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将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的7个行政村划归产业集聚区管理,赋予了管委会土地、财政、计生、民政等方面的行政管辖权,实现了套和管理。
温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首先建立了项目服务联动等工作机制,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全程为企业代办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直至投产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从而为项目落地开通了直通车。同时,对每个在建项目发放“心连心”服务卡,明确了分管主任和包企干部,全程跟踪服务,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随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扎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连续8年开展了工商营业执照年检活动,为区内企业集中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建立了用工需求、信息发布、集中招聘联动机制,解决了区内33家企业用工问题。
体制改革后,管理体制顺畅了,政令畅通了,用地协调方便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2013年,该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推行土地预收储,累计收储土地6500亩,保障了项目用地。
凝心聚力促转型,科学提升奋争先。远去的2013年,温县产业集聚区的飞跃撬动着温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立马“十二五”规划全面发展的潮头,温县产业集聚区将进一步发挥特色、奋力前行,续写转型攻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捷影、李英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