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焦作新区去年迎来区划调整的第二年,人口增加4倍近20万人,但民生改善力度不减,投入“真金白银”;去年是新区“三年见成效”最为关键的一年,财政支出方方面面,但涉及民生的投入有增无减,增幅提升。
六成财力惠民生
近日在新区的一份年终总结中,记者看到,新区并没有对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四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的亮丽成绩单过多渲染,而是将一项项财政支出进行“晾晒”:截至去年11月底,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环境、“三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8亿元,占到财政收入的60%多,平均每100元财政支出中就有60多元用于民生改善。
1亿多元夯实教育基础。新区去年前11个月教育支出1.1068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905万元,惠及学生15042人;教育基建涉及市二十八中和文苑小学,共支出1300余万元。
4524万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其中,新区城市低保补助支出839007元,惠及4114人次;农村低保补助支出6217082元,惠及25344人次;“五保”支出1062250元,保障1217人次;发放优抚抚恤补助4271842元,惠及4660人次。医疗卫生支出1214万元。同时,对区划调整到新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乡镇卫生院加大改造力度,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72900元,宁郭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27900元。
3399万元用于“三农”。新区通过“一折通”方式及时发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1604.24万元,补贴面积137407.778亩,农户30616个;兑现小麦保险补贴资金408986.61元,其中区补贴74361.3元;兑现玉米保险补贴资金246653.98元,其中区补贴44846.17元。
新区去年还有4378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01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环境卫生。
夯实基础得民心
去年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成效明显,4条道路的配套绿化工程和南海路景观河道完工,永兴路、云阳路建成通车,黄河路、南洋路、神州路、生态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组织开展摸底调查,将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包到班子成员,与中新房、河南建业等企业开展对接洽谈。
今年,新区将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8个,总投资28.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2.7亿元,重点抓好南洋路东延、黄河路东延等重大道路建设工程和供热、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将实施社会事业项目16个,总投资23.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25亿元,重点抓好焦作同仁医院康复养老中心、韩公路教育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将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5个,总投资118.7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65亿元,重点抓好迎宾路两侧村庄等核心区农村的城市化改造工作。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将启动南李万村的城市化改造;加快推进在建的翠福园小区、康桥小区建设,开工建设碧莲湖社区、秦苑社区、沁泉湖社区和久翠园社区。
与此同时,新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启动沁泉园建设,建成生态公园并投入使用,实施好农田林网等“三网”绿化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技术示范工程,全区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0%;推广“三废”循环和综合利用技术,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100%;加强大沙河、灵泉湖等重点水域污染防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苏家作明清古民居和宁郭古城的保护开发,保护发展苏家作龙凤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保障全覆盖
人口增长,保障不减,新区坚持“区划调整在哪里,保障就落实到哪里”,相继出台了《焦作新区管委会关于用人单位招用辖区农村劳动力实行社会保险补贴的通知》《焦作新区管委会关于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截至去年10月底,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7126人,去年1~10月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2529万元,企业养老金按月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为100%。截至去年10月底,失业保险参保人员4831人,去年1~10月份失业保险费征收232万元,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56%,滚存结余768.09万元;去年1~10月份为30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和医疗补助金164.03万元。
与此同时,新区继续做好独具特色的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去年1月、6月新区及时调整了农民养老补贴发放标准,去年1~10月份累计发放养老补贴1567.67万元,实现60岁以上农民养老补贴全覆盖。截至去年10月底,被征地人员养老金发放人数840人,去年1~10月累计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金156.18万元。
在城乡低保金发放中,新区去年完成了城乡低保复核和提标工作,共发放城市低保金4651人次、95万元,农村低保金25344人次、622万元。同时,积极争取9家老年幸福院项目,及时、足额发放高龄补贴资金8733人次、162万元。在加强敬老院规范化建设中,实行等级管理,文昌敬老院被市民政局评为三星级单位。
为加大保障力度,新区去年积极拓宽救助资金渠道,扩大受助范围,成立慈善协会,61家企业成为新区慈善协会的会员和理事单位;出台了白血病和尿毒症专项救助方案,将辖区内居住、工作一年以上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全年医疗救助对象725人次,救助金额97万元。
卫生健康大发展
焦作同仁医院去年正式开诊,不仅标志着我市又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投入运营,而且结束了新区没有大型医院的历史,新区近20万人民享受到了高端医疗服务。以焦作同仁医院为龙头,新区医疗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区去年以抓基层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0家、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3家(李万、阳庙、苏家作,其中李万卫生院为焦作市唯一一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培训,邀请市级医疗专家定期举办“乡村医生大课堂”讲座;起草制订落实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方案,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医改各项经费,确保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等医疗工作;全面开展医政工作,完成受理的9家个体诊所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初审工作,同时开展医务人员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审核、护士注册等工作;持续开展“卫监”“亮剑”行动,依法取缔8家非法行医诊所;积极创建卫生监督公共场所示范区,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克服困难,稳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市疾控中心完成了业务对接,夯实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工作两个基础,推动疾控业务开展。同时,制订各类传染病暴发的应急处置预案,2013年为艾滋病患者解决救治经费共计57680.42元。
同时,新区在农村建立了爱卫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经费,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深入开展爱卫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顺利完成省级卫生城市届满验收工作。
教育强区初见效
记者近日在文苑中心学校看到,这里教学设施目前是全市最先进的。这仅仅是新区去年以来教育投入的一个缩影,目前以北大附中、河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为首的高层次学校正在这里集聚。
新区去年按时拨付各类经费,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下拨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类资金约1359.99万元,下发高中贫困生助学金和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款129.67万元,保证各类学校正常运转。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规划全区教育布局。出台了新区教育布局方案,启动了总预算1655万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薄改资金为学校配备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安排1500万专项资金对全区危房进行加固、拆除,新建、改建、增加学校附属幼儿园27所。
去年新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优”争创活动取得阶段成果,共有50名优秀教师、30名优秀班主任受到了表彰;克服教研员队伍匮乏的客观因素,选聘17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去年开展区级活动15次。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工作稳步推进,各类教师培训参训人员达到1000余人,学员参训率和合格率均达到了100%。中招,新区去年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升学率达到14.4%;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了75%。去年高招,本科上线72人,升学率达到30%。
为方便群众,新区去年充分利用新建、建成社区和闲置校舍发展学前教育,圆满实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大力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发放幼儿园奖补资金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