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温 贤
近日,温县北冷乡中心地带的一片80亩土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北面紧锣密鼓在建设农技、农机服务中心;东面耸立着挺拔宽敞的农资服务中心;南面空地,正规划建造生活服务中心。农民周西安指着农资服务中心高兴地说:“俺买化肥可省事、省钱啦,好着哩!”
这是温县“三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场景。目前,该县已建成10家农资服务中心、8家农技服务中心、12家生活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贴心服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温县探索发展‘三农’综合服务中心,就是要通过大胆改革,更好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为农民办实事。”温县县委书记魏曰高如是说。
温县作为河南省粮食高产核心区重点县,肩上责任沉甸甸的。但是,近年来农资市场混乱,品牌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买高价优质肥影响收入,买低价肥影响产量,农民左右为难。贪图低价,让土地持续“营养不良”,将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温县县委、县政府分析了农资市场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农资质量保障难、农资价格控制难、农资销售服务难。另外,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日用商品供给,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棚架现象,农民难以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农’物资技术‘最后一公里距离’沉不到底,农民难得实惠,粮食安全就难以保障。”魏曰高说,“作为粮食高产县,必须扭转这一局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用体制创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切身利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3年年初,温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经营模式,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组织,积极鼓励各类资本流向农村,建立乡镇农资服务中心、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行政村农民生活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日常生活用品,全方位满足农民需求。
该县要求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给予充分支持,“筑巢引资”,短时间内解决项目用地、规划设计等关键问题,确保建设工程按时间节点、按标准要求扎实推进。
农资服务中心发展一马当先,全新的直销直供农资销售平台,首开全省农资销售先河:引导国有品牌化肥企业天脊集团、县非公有制企业鹏宇农资公司,把服务中心联合打造为直销平台。
快速建立平台。天脊、鹏宇合作投资1500万元,3个月时间建设了10个乡镇农资服务中心,每家中心配备5~10辆配送车,建立起了方便快捷的“超市型”销售模式,并合并了原先125个“二级代理商”,实现了厂家、农户的直接对接,降低了产品价格,保证了质量。
去年三秋期间,农资服务中心发放惠农券10万多张,销售品牌化肥1.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0%,直接让利农户600多万元,带动该县农资销售行业让利1000多万元。
在农技服务中心建设方面,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农技站,规划建成了招贤乡、番田镇等8家服务中心,办公用房、用品、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依托农技服务中心,该县多家种子公司借助这个平台与农业合作社牵手,开展原种提供、技术服务、收购等多项活动,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使全县种子发展到30万亩,占总面积70%以上,小麦良种外销达1.08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在生活服务中心方面,依托邮政百全超市、好又多商业公司参与经营,目前已建成番田、南张羌等12家乡镇服务中心,规范提升60家农村超市,完成了20家乡镇直营中心选址。
“往年买化肥,价格贵不说,还担心质量有问题,可头疼!”祥云镇太康村村民牛继明说,“离俺村不远有了农资服务中心,买化肥是名牌,每袋还比市场价少花20元。”他还说,农资中心还提供农机、农技方面的服务,经常发布一些农技信息,很受村民欢迎。
温县鹏宇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薛长岭告诉记者:温县创新农资惠农服务模式有很多好处,其中重要一条是既让农民“放心买、买得起,放心用、用得好”,又让化肥厂家和农资公司有利润可赚。
在招贤乡西招贤村,村民牛宏希望记者“表扬表扬”乡农技服务中心。去年夏季,他种植的铁棍山药得了炭疽病,到服务中心求助。该中心专职技术人员二话不说就赶赴现场指导,确保牛宏种植的山药没受任何损失。
据悉,根据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到2015年,该县将建成12家农技服务中心、200家农村生活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