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
5年,对于市农林科学院来说,是不平凡的5年,是硕果累累的5年。
这5年,该院以“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文化是兴院之魂”为宗旨,以服务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使命,以建设一流农林科技创新中心、一流农林科技展示中心、一流农林科技文化中心、一流都市农业观光中心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立院、强院、兴院,服务转型发展的新路,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这5年,该院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36个,选育出国审、省审作物新品种5个,获得国家和省市科研成果12项,发表研究论文68篇,出版专著9部,连续2年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连续3年承办国家973项目“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学术会议。
这5年,该院获得了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20余项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该院科技创新、高产创建、培育新型农民的经验和做法。
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院干部职工苦干实干的结果。”
打造“四个一流”的农业科技铁军
市农林科学院承担着引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我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任务艰巨。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无力担当转型攻坚、兴农富民的重任。打造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农业科技铁军,就成了该院的必然抉择。
2009年1月12日,由市林科所和市农科所合并而成的市农林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新的征程。但摆在全院干部职工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
落后的科研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转型发展的要求。由于建院前2家单位均属财政差供单位,财政对每年新增人员没有追加相应经费,搞科研、搞基建只能举债经营,留下巨额债务,仅原市林科所欠下的科技楼工程款等债务就高达1508.6万元。建院之初,上门讨债的人搅得正常工作都无法开展。
新组建的该院领导班子没有被困难吓倒。该院领导在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一流农林科技创新中心、一流农林科技展示中心、一流农林科技文化中心、一流都市农业观光中心的目标,明确了服务转型发展、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三农”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用3~5年时间,把农林科学院打造成科研实力强大、服务功能强劲、科研成果领先的河南农业科技样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院连续发力。
为开启思想总开关,该院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在全院开展“讲学习、强素质、树形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并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先进院所考察学习,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鼓起了干劲。
在此基础上,该院大刀阔斧地向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宣战,实现了体制机制的“五个创新”:创新科研所有制,内生与外援一起上;创新分配机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创新科研机制,产学研用与产业联盟相结合;创新开发机制,科研与开发双轮驱动;创新管理机制,项目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创新的体制机制,使该院活力迸发。
面对巨额债务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该院领导班子认真负责,不回避、不退缩,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回购被拍卖的科技楼,还清巨额债务,既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该院党委书记郜小宝说:“一系列举措招招见效,从思想上、作风上、发展上排除了‘拦路虎’‘绊脚石’,全院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改革创新、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内部活力的激发,外部障碍的排除,转化成服务转型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使该院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依靠科技创新立院强院兴院
科技创新是立院之基、强院之魂、兴院之本。5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事关兴衰的关键来抓,不断建立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加大科研创新资金投入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该院将品种选育和推广作为“灵魂工程”强力打造,相继建设了育种实验室、南北繁育基地、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济林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省级、国家级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5年间,该院先后选育国审水稻新品种“焦稻1号”、省审玉米新品种“焦单6号”、省审小麦新品种“中焦2号”和“中焦3号”、省审杂交水稻新品种“焦杂粳1号”等5个农作物新品种。“焦稻1号”是我市首个通过审定的国审水稻新品种,较对照增产20.0%,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二名。“焦单6号”是我市首个通过审定的省审超高产玉米新品种,比我国第一大玉米品种郑单958增产8.9%。“焦杂粳1号”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908.3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新纪录。“中焦2号”和“中焦3号”是该院创新育种方法、采用现代分子技术和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院副院长董建设说:“我院主要粮食作物选育水平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为了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保持我市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该院把推广科研成果与粮食高产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以自主选育新品种为依托,在修武、温县、武陟、博爱、孟州等地建立小麦、玉米“百千万示范基地”达10.5万亩,经专家验收,超高产攻关田连续两年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粮食高产创建领先全国。
“以横向联合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平台,优势互补,借力推进,是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该院副院长毛如霆说。该院连续3年承办了由中国农科院主办的国家973项目“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学术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程顺和、盖钧镒,以及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贾继增、张学勇等15名专家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大、华中农大等全国56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20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参加了会议,考察了该院科研试验田和科技示范基地。刘旭在参观考察后评价:“焦作在小麦高产创建中,把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条路径为焦作小麦高产创建领先全国提供动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是小麦高产创建的根本路径之一,焦作在这方面为全国树立了样板。”通过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该院与两院院士以及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推动我市作物育种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迈进,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出,大量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像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使该院享誉全省,赢得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等国内专家教授的赞扬。
科技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为有效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市农林科学院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农技推广的全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院纪检书记、高级农艺师靳秋生说,这种模式的特色是,把学院设在城市,把教室搬到农村,依托焦作农林科技信息网,联合全市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后一公里”铺路架桥,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题,构建了一个横向联合、纵向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大服务格局。截至目前,农业科技“流动大学”已在全市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6万份。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该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与焦作电视台联合,结合农时,每周制作播出一期融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情系金土地》农业科技节目。与基层乡镇政府、农业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院乡合作”、“院企合作”、“院社合作”等形式,在全市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根据各地种植业结构特点,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为各地制订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管理方案。5年来,累计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水稻、“四大怀药”、蔬菜、果树、食用菌、杨树等新品种60多个,辐射100余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该院依托“流动大学”,统筹全市涉农科技资源,组建了种子科技、化肥农药、教育培训、农业气象四大科技产业联盟,形成一套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多部门横向联合,市县乡村纵向互动,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如何推动我市农业转型发展,走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事关全市转型发展的大局。
肩负着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使命的市农林科学院,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科学地提出了建设焦作国家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工程的宏大构想,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市里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
在牵头实施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建设过程中,该院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征求专家意见,数易其稿,编制完成了《焦作国家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了河南省农业厅评审论证。该园区规划总面积1万亩,其中核心区3000亩,示范区7000亩,总投资11.03亿元。计划用5~8年时间,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农业观光、农业产业集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该院副院长李天富说,“我院针对全市种业发展现状,向市政府申请了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科技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于去年7月获立项批复,总投资6683万元,目前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进军号角,最近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又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段新国说,“市农林科学院要立足焦作、面向河南、放眼全国,调整科研重点和方向,着力推动育种科研、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研与市场、科研与产业、科研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要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务实的工作作风,苦干实干,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