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十八大精神在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锐意改革创新 助推转型发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锐意改革创新 助推转型发展
——聚焦2013年度我市发展改革工作
作者:本报记者 王爱红 本报通讯员 景国红 朱广卫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委书记孙立坤(前左三)到市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调研。 本报记者 刘 璐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右二)到市发展改革委调研。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牵头起草的主要文件。
  江河纸业技术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
  市人大调研“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龙源电厂项目建设工地。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领导实地考察焦作——荥阳一级公路暨焦作黄河大桥项目(塔南路延伸工程)。
  焦作海关开关运行。
  建设中的郑焦城际铁路。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国药集团中原医药产业基地项目进展顺利。
  全省“十快”武陟县产业集聚区鸟瞰。
  全省“十强”孟州产业集聚区一角。
  关爱农村儿童。
  实地调研“田间工程”。
  为民解忧,群众送锦旗。
 
   

  核心提示

  回眸2013,焦作市发展改革委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形势错综复杂。

  这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

  这一年,焦作发展改革人沉着冷静,信心坚定,爬坡过坎,稳扎稳打。

  这一年,焦作发展改革工作发力精准,成效凸显,交上的答卷令人振奋:

  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牵头负责的四项半“十大建设”任务顺利推进;资金争取再创新高;成功争取我市列入新一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支持范围,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先后荣获省发展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服务开放招商工作先进单位、保障性安居工程先进单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市“十大建设”重点工作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属于过去。在助力我市经济转型提升的道路上,务实重干的焦作发展改革人仍将继续砥砺前行,步履铿锵。

  抓谋划

  ——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作为全市的经济综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参谋职能,加强与国家、省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牵头起草了《中共焦作市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将焦作市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请示》《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共焦作市委办公室、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办好2013年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十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关于印发2013年焦作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主要文件,加强经济运行预警分析,编发《焦作市经济运行监测月报》12期,认真总结2013年工作,及早谋划研究2014年工作目标和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抓统筹

  ——扎实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工作

  我市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市委书记孙立坤任组长的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该委积极行动,认真落实,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焦发〔2013〕6号),制订了工业转型等八个三年行动计划(焦办〔2013〕22号),进一步深化了转型发展的目标、抓手和措施,创办内部交流刊物《转型动态》。加强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评价,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4.62亿元,累计达到19.17亿元,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抓落实

  ——牵头负责的“十大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顺利推进

  “十大建设”是加快转型发展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焦作的催化剂,是干部能力作风的试金石。市发展改革委按照“七个一”工作法,多策并举,加快“十大建设”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

  铁路网建设方面,郑焦城际铁路征迁任务全部完成,施工线路全部交付,跨黄河大桥工程完工,线下工程已完成98%,架梁355片、11.4公里;焦作东站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能源电网建设方面,焦作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项目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开始浇注第一罐混凝土,当年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龙源电厂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焦作东区热电机组正常发电;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3245万元,改造台区72个。

  公路网建设方面,组建焦作——荥阳一级公路暨焦作黄河大桥项目办公室,项目申请得到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交通厅的认可,郑州方面同意出资修建桥南境内公路。

  示范区、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方面,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0.9亿元。

  海关及保税区建设方面,焦作海关开关运行,综合保税区重新选址工作已完成。

  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方面,4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9.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8.3%;5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3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5.4%,省市重点项目均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牵头负责的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率居全省前列。同时,提前做好2014年度重点项目谋划工作,拟实施省重点项目57个,总投资9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9亿元;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2513.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80.1亿元。

  强衔接

  ——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再创新高

  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加强政策研究,把准投资方向,早布置、早谋划、早运作,铁路、公路桥梁、“十百千”示范工程、政法基础设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住房、农村饮水安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源转移等10多个领域的364个项目获得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共争取到上级政策性资金23.3亿元(不含资源枯竭转移资金),超出2012年全年8.5亿元,项目争取个数、金额再创新高。

  强载体

  ——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领先

  实行目标责任制、月排序制度、工作台账制度,组织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区专项活动,配合开展优化产业集聚区专项督查工作,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继续全省领先。去年1~11月,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5.1亿元,占全市59.4%;全市产业集聚区平均完成投资81.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孟州、武陟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荣获首批河南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产业集聚区称号。

  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方面,我市11个“两区”规划选址全部获得省“两区”联席会议确认,10个“两区”发展规划通过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截至目前,“两区”共入驻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已完工项目7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5.96亿元。

  惠民生

  ——关注民生促和谐

  牵头完成了2013年度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征集筛选汇总工作,涵盖了支农惠农、教育事业、文化体育、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就业、民生基础工程、民生保障、困难群体救助等10个方面24个子项目,资金总投入43亿元,其中市财政配套资金2.7亿元,争取上级资金支持7.9亿元。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老城区供水供气管网改造等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均已圆满完成。

  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2013年,市发展改革委共争取社会事业项目162个、资金1亿余元。其中,二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项目2100万元,农村急救体系项目865万元,卫生监督项目365万元,乡镇卫生院及周转宿舍项目876万元,村卫生室建设项目600万元,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1820万元,养老服务体系项目1140万元,职业教育项目1000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284万元,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570万元,计生服务设施建设项目432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21万元。这批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快完善我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职业教育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抢救性文物保护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创新工作方式,市工业投资集团为14家企业安排搭桥贷款8亿元,撬动银行贷款超10亿元。

  增强农田、粮食保障,按期完成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任务。

  强化价格收费和市场监管,开展违规收取配套费专项治理活动,为近万户居民退款6220万元,统算退还率为85%左右。

  开展综治平安建设结对帮扶工作,为帮扶村争取资金120万元。

  牵头做好援疆工作,实施红星综合保税及物流园区项目和庙儿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成功策划开行首列“风神号”郑欧班列,对外推介我市名牌出口企业。

  数字背后是鲜活生动的民生,数字背后是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背后是美好幸福的前景。一串串数字,凝聚着焦作发展改革人锐意进取的拼搏,务实重干的担当,他们孜孜以求的脚步,在我市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道路上,一刻也不曾停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发展改革委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