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董柏生 张 蕊
“谢伏瞻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这让我们增强了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昨日,参加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英杰高兴地告诉记者。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集养生、健身、竞技于一体,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医学、哲学、兵学、美学、运动学诸多优秀文化精华。创编近400年来,太极拳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青睐,目前习练者已达3亿人,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焦作、河南乃至中国连接世界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近年来,焦作在太极拳文化挖掘、保护、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温县先后被命名(认证)为“全国武术之乡”“太极圣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6年5月份,该县成功申报陈氏太极拳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县太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3年12月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发文命名温县陈家沟村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李英杰代表说,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规定,太极拳符合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条件。按照“立国家项目、争世界遗产、做国际品牌”的目标,温县高标准编制完成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总规、控规及核心区城市设计》,编制了《文化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陈家沟引水规划》,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太极拳祖祠、祖林、太极文化园、杨露禅学拳处、太极拳主题博物馆等景点,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在建和已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达162亿元。2012年,温县启动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申遗专题片已制作完成,正在向文化部申报。
“尽管我们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诸多困难。”省政协委员、温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说。他介绍,这些困难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竞争激烈。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原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准申报2个项目调整为1个,而我国每年申报项目均在10项以上,竞争异常激烈。二是亟需品牌保护。太极拳不仅是温县、焦作的文化资源,也是河南省的文化瑰宝。目前,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已着手太极拳申遗工作,如被其恶意抢报成功,太极拳这一“金字招牌”将落入他国之手;同时,湖北武当山、河北邯郸也在大打太极拳招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温县太极拳发源地的影响力。三是缺乏合力。申遗工作中,温县政府积极出资聘请省内制作团队编撰制作了申报文本和申遗专题片,但与文化部等部门的沟通仍显力不从心,仅凭温县一县之力申遗,力不从心,困难较大。
李英杰代表、陈炳委员说,温县正在按照省市要求,着重抓好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老村改造、基础设施、文化传承、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科学管理、措施保障等工作,进一步将太极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他们建议,省、市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太极拳申报世遗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解决申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加快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