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清联先生是有缘的。当年我在豫西乡下生活,生活很是枯燥,兄长看过的书籍我基本看了个遍。当时洛阳出版有两种杂志,一种是市文联的《牡丹》,另一种是洛阳地区的《洛神》,我便有了想发稿的念想。当时李清联先生是《洛神》的主编,我在杂志上看到过他的很多诗作,有一本诗刊编的《诗选》里有他的一篇气势磅礴的《浇铸者》,在上世纪60年代他的名字就名扬全国诗坛了。我一次次给《洛神》寄稿,结果都没被选用。那时我很想去拜访一下先生,只因为担心自己的水平太低,虽然离《洛神》杂志社很近,还是没有勇气走向那座神秘的殿堂。就这样,我和李清联先生擦肩而过了。
夜晚,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高高的周山上,望着洛阳城里的万家灯火,突发奇想,期盼有一天,到省里做作家或者洛阳日报当一名记者。这是一个梦,一个童年的梦。
我离开了洛阳,从军、从政多年,在繁忙的公务和枯燥的公文材料堆里几乎搁下了诗歌创作。和先生认识是缘于网络。我建有自己的博客,有一天一位叫“阳光老男孩”的博友突然在我博客留下了脚印,原来“阳光老男孩”就是李清联先生。我当即写下了一首诗《一缕阳光》,发在大河论坛上。李清联是焦作沁阳人,在洛阳洒了一辈子诗歌的阳光;我是洛阳人,却工作在先生的故乡。这真是缘分啊。当即我拨通了先生的手机,先生说:“我看到你给我写的诗了。”我告诉他我的籍贯和我童年时的梦想,先生显得很激动,说:“我就在你们家附近住啊。唐朝有一个日本诗人在你们村住过,当时他和杜甫、李白都有交往。有可能杜甫、李白也来过这儿。”对日本诗人我不感兴趣,不过提到杜甫、李白我显得有些激动了:“这是真的吗?”后来先生把有关资料寄给了我,才打消了我的疑虑,并专门告诉我,这是洛阳市文化考古专家研究出来的。
那一年春天,先生来焦作,在月季大酒店门口,我终于见到了李清联先生。先生雪莲花似的头发在风里飘逸,像是在诉说他岁月的蹉跎和人生的风雨。
李清联先生的命运极为坎坷,在他的简介中这样写道:李清联,又名马遵生。1934年5月18日生于沁阳市圪当坡村,8岁过继给孟州市田寺村马家。故籍贯亦沁亦孟,姓氏亦李亦马。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勤杂工、电工,后来又当修炉工。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豫东雎县出了车祸,受了重伤,被送到当地的一家医院,医生说脑血管破裂出血,要开颅,就是把脑壳打开清血,这下可把朋友们吓坏了,抢救了三天三夜后,他的命保住了,却落了个头痛、头晕病,脑子不能用了,诗也不能写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六七年。
以诗抒情言志的诗人,是不会永久沉默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先生的生活有了传奇的色彩。他重新拿起了笔,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走在网络、走在诗坛。阳光老男孩和少男少女玩起了街舞/雪白的头发呀/好似一朵雪莲花招来了围观的人群和警察……这是先生《阳光老男孩》诗里几句,可以看到沉默多年的他,用寥寥几笔爆发了他沉默的内心世界。著名诗人屠岸先生也很喜欢这首诗,他在信中还作了详细的分析,“雪莲花和少男少女在一起,在街头跳舞!这是多么奇妙的意象群!又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
朦胧诗的出现,搞得让人不知所云,晦涩难懂,导致诗的一片沉寂。近年来,李清联先生主张“无障碍”写诗,在当今诗坛掀起了一股“龙卷风”,呼吁诗写语言通俗,清丽而不晦涩,易于阅读,便于欣赏,使诗读起来无语言障碍。《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点评本》的出版,形成了先生独特的诗写理论。你看《倒退着走路的人》里:清晨,我看到一个倒退着走路的人/后来/我又看到许多倒退着走路的人/倒退着走路,倒退着前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者朱宏卿评论:“诗写的是晨练,一个极普通的现象,但后两句突然升华到哲学、社会学的高度,便具有普遍意义了。语言朴素,如诉家常,但简练却不简单,它正是“无障碍”诗的突出特点。”李清联在谈到感想时说:“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并不复杂,我只是看到了一种生活现象,晨练,常有人倒退着走,有时一个人,有时许多人,还听人说倒退着走怎么怎么好,我有时也跟着倒退着走,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正着走能行,倒着也能行,走进了死胡同,就得倒着退出来,不也是前进吗?回归也是前进,纠偏也是前进,联系到许多生活和社会现象,就觉得里面包含着一种道理,很有意思,这意思不就是诗吗?”
在焦作,我和作家白水平、诗人麦莎陪他去了圆融寺,在上山的路上,我背了先生当年发在《洛神》上的三首诗作,先生惊讶了,说:“我都忘了,你怎么还记得啊?”我说:“我是记在脑海里,一辈子也忘不了。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生的身影在他生活过的土地上徘徊,看着一把泥土也觉得好奇;我从先生的眼里好像读懂了什么。当天焦作月季朗诵艺术团专门为先生举办了一场《著名诗人李清联作品朗诵会》。他们读着:想娘/泪两行/黄河/长江……,天籁淳朴的声音荡漾在山阳上空。我看到先生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许是代表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吧。
李清联先生如今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几乎每天坚持上网、看电子邮件。他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在我的博客里,经常会看到他的脚印和评论,我发在《诗刊》《诗歌月刊》以及台湾《葡萄园》上的作品都有他的心血。台湾之行,《河南日报》一位同人寻找台湾亲人的愿望感动着我。一路走来, 我写了一组诗,发给先生看,先生认真编辑后推荐给《当代诗坛》,去年感恩节收到先生的电子来信:“ 你的诗《在台湾遇河洛老乡》《合影》《一把泥土》入选并被翻译成英文,2014年61期发香港《当代诗坛》。”当我看到由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当代诗坛》时,感慨万分。这可是名人聚集的地方啊,我有些欣喜、有些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