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提起焦作,以前人们总是和“煤城”画等号,随着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焦作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九五”时期,焦作GDP增长率仅为3.5%,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4.8和6.6个百分点,还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说到焦作,今天人们会想到“云台山”——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焦作旅游综合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为11.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6.9和1.4个百分点。
聚焦焦作,“务实转身”渐入佳境,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高达90%以上,降到了不足3%,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65%,农民人均纯收入逼近万元。焦作成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
作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在转型探索中,我市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宽广道路。
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由利用地下资源向用好地上资源转
去年12月1日,云台山景区跨进新的发展节点——《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云台山,从默守一方到名扬四海。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而言,云台山堪称城市转型的点睛之笔。
云台山是焦作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修武县岸上村村民李趁意、李菊意是云台山上的“姊妹花”,她俩最早在山上卖凉皮和土特产。10多年间,姐姐将农家旅社变成了农家宾馆,妹妹经营的酒店由1家发展到了3家。岸上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由10多年前的260元增加到目前的5万元。
10多年前,面对发展困境,焦作毅然将旅游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如今,焦作正在实现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加快由自然山水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
旅游界有一个品牌叫“焦作服务”,核心内容就是“不让一个游客在焦作受委屈”。走进云台山景区,所有的景点入口处都设置有免费的手机加油站和行李寄存处;所有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有热水;景区内看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目前,焦作有3个AAAA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地市级第一。
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焦作引进了央企港中旅集团,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河南建业合作,在云台山建设高端综合休闲娱乐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都在50亿元左右。焦作正在市区和温县陈家沟建设两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太极文化产业项目。
破解工业结构不优难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
王封矿完成为新中国奉献出4000万吨煤炭的历史使命封井后,陆续上马了一些“短平快”项目,铁合金厂13个炉子建成后安置了1400多人。后来焦作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铁合金厂也在其中。王封矿开始向光伏材料和新材料方向转型。
王封矿的转型之路,是焦作工业持续转型的生动例证。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焦作的决策者们变得清醒: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促使工业经济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
对此,市委书记孙立坤说,焦作经济全面转型是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去年10月31日,焦作向108家科技创新企业发放567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科技创新券”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而设计发行的“有价证券”,企业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时支付创新券,科研机构拿着创新券按照一定程序到焦作财政局兑现。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表示:“用创新券代替现金奖励,是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换和市场开发。”在原有2600万元的基础上,焦作从压缩的“三公”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增加科技投入;增加科技贷款贴息资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优化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对全市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奖励。
去年11月6日,我市与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探索建设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联合促进双方产业转移和承接。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是引导和风向标,起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效果将逐步显现。目前,焦作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9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
产业集聚,给力发展后劲
机器轰鸣,吊臂交错,位于修武县的龙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加紧5个厂房的施工。“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电动车项目,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卢秉恒带领的研发团队,在电动汽车制造方面有20多项专利技术。”修武县委书记王建修告诉记者。
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焦作谋经济转型的新契机。焦作以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集群为方向,编制了《焦作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以此细化了《2013年焦作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去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焦作)有限公司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在产业集聚区表彰综合排名中,焦作位居全省第三。
初步预计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从业人员人数突破18万,形成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产业集群、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产业集群。
基础建设,夯实城市转型平台
“十大建设”对于焦作来说,有多重要?孙立坤说:“这是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建成后将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
“十大建设”中,铁路、公路、水利、能源、海关、体育设施、信息化、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最大,着眼的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现代经济要素的吸引能力与对外辐射能力,着眼的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着眼的是焦作生态文明重构、美丽焦作建设,着眼的是城乡一体化的长远发展。
焦作拥有河南省第一条铁路道清铁路,距离郑州虽近,却无直达铁路。郑焦城际列车开通后,从郑州到焦作,也就不到25分钟。郑焦城际铁路是焦作市铁路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主要组成部分,全长77.785公里,计划到2014年四季度建成并试运行。
去年9月27日,连接武陟县和荥阳市的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焦作至郑州的行车距离缩短30公里以上,两地居民开车由此及彼只需半小时。去年5月7日,焦作海关顺利通过海关总署批准,正式挂牌开关,实现了焦作人把“国门”搬到家门口的美好愿景,“焦作制造”步入高速通关时代……
生态建设,扮靓明天“美丽焦作”
焦作转型,主题是绿色。“十大建设”着眼的是绿色发展。
从去年开始,我市下大力气进行北山治理,以荒山绿化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建设南太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焦作共取缔非法采矿点和矿产品加工点近千个,整顿持证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对采煤塌陷区、废弃采矿点、采石场进行绿化,完成了2400余亩、15万余株植树任务。
武钢废弃黏土矿等9个矿山地质项目治理完毕,人工破坏的伤口开始愈合,共计5.37平方公里的荒山披上了新绿,缝山、龙翔等公园如同一条绿色项链,扮靓城市。在平原地区,焦作加大了农田防护林改扩建、生态廊道绿化、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生态建设支撑体系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规划浅山区、过渡带、深山区3个地理单元和8条进入景区的道路,以打造城市森林休闲养生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和南太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为修复城市水生态,按照“城内大循环、城外大联通”的要求,我市推出总投资66.9亿元的城市水系建设计划:建设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大沙河;建设大沙河防洪和景观治理工程,打造大沙河带状湿地景观;综合治理新河区域,完成新河防洪和景观治理工程;疏浚白马门河、普济河等6条南北向河道,与南水北调总干渠河道形成“六纵四横”城市水网;建设灵泉湖、东湖、影视湖、龙寺、圆融5座水库,与新河、大沙河等贯通,形成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南北总长50公里,全长150公里的景观河道。2015年初步建成城市水系,打造泛舟河上、人水相依,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美丽焦作。
城市水系建设投资巨大,钱从哪里来?没有钱,城市水系、美丽焦作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张文深说,改变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路,现在是有多少事筹多少钱,多渠道筹措资金,看准了的事情一定要抓下去。
项目论证了,资金筹措了。建设城市水系的子项目很多,如何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呢?孙立坤斩钉截铁地说:“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不换思想就换人。”
经过一年多苦战,焦作城市水系初现丽影:冬日阳光下,位于市区西南的灵泉湖已形成600余亩的水面,雨后水碧天蓝,波光粼粼。从灵泉湖引水,曲折环绕10公里,向东经普济河、过黑河、越群英河、入龙源湖,再穿黑河、新河、向南过大沙河、入东湖的水循环系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