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庭
前日在网络上见一家独立书店帖出自己的照片,并标注书店主人所喜欢的是一种慢生活。书店的规模较小,空间也比较局促,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书店的模样,然而“慢生活”这样一个词却打动了我。虽说之前曾在许多报纸杂志上看到过这个字眼,但那一刻,我在书店的照片上看到后,仍有一种启蒙一样的感觉。因为我忽然想起这三个字构成的词几乎可以概括我许久以来对理想生活的愿望和实践。
有好几年,我在业余时间所做的事,都是想要达到一种慢生活。然而几年下来,我却仍然在不断地被人与事,被时代与社会推着快步前进。用形象的话来表述就是“大踏步前进”。这个短语在这个时代,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褒义词在被人们使用着。然而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个短语却是一个贬义词。只有散步的节奏和速度才是适合于工作之外的生活的。在这种状态下,人才能够去品味,也才来得及去品味。
在这里,我愿意把品味理解为品尝人生的味道。日常生活的浮躁同样将人生的意义变得轻浮。因为在种种被规定的事件中,意义和方向等都是确定的。在这种被规定好的意义和方向里生活久了,人们会忘记去思考人本身的意义和方向。涉及到这个问题的学科是哲学,而它在生活中通常找不到对应的部门和单位。于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来自外部的力量去让人思考这种问题,而哲学本身也并未明确指出这种方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命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三个问题仍然基本处于无解的状态。每一位哲学家都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哲学更大的使命在于让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它。在我们充斥了标准化答案的生活里,哲学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让每个人都去按标准执行。这正是哲学的高明之处。但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接纳哲学的这份好意。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人们不愿意去思考。没有思考所带来的时间的宽度,品味更不可能发生。因为真正的品味是为生命和生活的每一刻寻找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思索和品味了才能产生。于是人们的生活丧失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定义慢生活,就是充满了品味的生活,这里的慢与时间的快慢并无直接的关系。在对慢生活的寻找和实践中,很多时候,我都是缘木求鱼。收藏奇石是我逐渐形成的一个爱好,尤其是收藏经过了亿万年变化形成的奇石。木化石作为这类奇石的一个代表,是我收藏的一个重点。每一个木化石的形成,基本上都要经历亿万年的时间。第一次拥有它,欣赏它,把玩它,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冲击:我面对的虽然只是一块石头,却仿佛面对着亿万年的时间。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它所经历时间的几乎无限所产生的对比构成的冲击,于一个人来说,是异常强烈的。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购买它,收藏它,占有它,似乎在我潜意识中也成为了对几乎无限时间的占有。于是我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去购买,也去琢磨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足够多的石头。似乎占有石头越多,我所占有的时间也就越多。然而购买来之后,我对它的欣赏和品味却减少了。在我的潜意识中,占有的意义大过了品味的意义。这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习惯是一样的,占有就意味着一切。人们通过市场交换,不断地占有物质,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个人占有的越多,他的价值也便越大。而不断膨胀的占有欲驱使人通过不断的工作或其他方式来获取金钱——一种象征占有能力的符号。许多时候,人们甚至会忘记具体的物质,把对这种符号的占有作为占有欲的直接对象。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著书《占有还是生存》来阐释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价值体系。“生存”在这里是作为占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一种人生价值体系。在这本书中,“生存”这个词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范畴。在这里,它所指称的更多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把生命、人生当作一种过程来看待的话,品味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人生的每一个过程进行品味,才能够使过程本身产生意义。而如果把意义作为价值的等同物来看待,品味也就意味着占有,在精神上占有。从物质层面上的占有,到精神层面上的占有,生命的价值发生了飞跃。
从占有欲本身的消退,回到木化石本身后,我开始品味它们,并开始产生对时间和万物的敬畏。这一改变就是我从快生活到慢生活转变的一个标志。因为,我把品味放在了比物质占有更高的层面上。品味,这个词在这里也许不完全合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它的词义范围是小于我在本文中赋予它的含义的。如果进行准确表达的话,这个含义里,还包括了思考、学习、创造等。一定程度上,创造更重要,也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品味,是对人生价值的最深刻的品味。但面对高速运转的社会和生活,对许多事物能够做到一般意义上的品味,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这样,人也就开始朝慢生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