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关于医生的新闻,近日相继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一则是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7年、“用便宜药治大病”的“良心医生”胡佩兰辞世,数百人自发为她送行;另一则是勇于举报“过度诊疗”和贪腐情况的兰越峰,被迫沦为“走廊医生”,但赢得广泛赞誉。
无论是坚持开便宜药的胡佩兰还是抵制“过度诊疗”的兰越峰,她们传递的价值取向只有一个:让民众能够少花钱、看好病。这样简单而笃定的信念能够在殊为不易的坚持中延续,令人敬佩,值得赞叹。
消除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离不开胡佩兰、兰越峰们的点滴坚守,更需要广大医生集体行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实际,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很难迅速消除。医务工作者应对患者多一些感同身受的体谅、少一些“钱到病除”心态;多一些责任情怀、少一些敷衍塞责。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实际上,与胡佩兰、兰越峰一样,始终有医务工作者向医疗服务不正之风说“不”。在北京,华益慰从医数十年坚持“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在武汉,王争艳始终坚持用“小处方”治病;在贵州,李春燕怀揣大把患者欠条坚持为苗乡村民送医送药……塑造医疗服务新风尚,广大医务工作者大有可为。
国家卫计委、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从监管层面明确了整治要求。期待各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执业校验与监管,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强化对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的督察,严格规范开方用药。多管齐下,纠正不正之风才能形成更大合力、收到更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