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城回农村老家过年的路上,我一直在考虑着这样一件事: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一定得让母亲多包几个“钱饺子”。
年三十刚吃过午饭,母亲就急不可待地把早已盘好的饺子馅放到当屋的茶几上,然后又扎上围裙,搬出小案板,上面放着和好的面团、擀面杖、半瓢面粉和刀,准备包饺子了。
我说,时间还早着呢,歇会儿再包吧。母亲笑着说,赶早不赶晚,你跟你爸又搭不上手,我一个人先慢慢包吧。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钱饺子”的事,就说,咱今年多包几个“钱饺子”吧。母亲边擀饺子皮边问,为啥?我说,就是想让你和我爸都能吃得着,叫咱全家人都有福气,不能叫我一个人把福气全占了。
母亲说,这是有讲究的,一家只能包一个饺子,谁吃着了才算真正有福气,要是包多了,就不灵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就问母亲,为啥咱家的“钱饺子”一直是我吃着的呢?
母亲很幸福地笑着说,这说明,我的宝贝女儿是最有福气的呀。
我居然真的相信了,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我到底没有实施成让母亲多包几个“钱饺子”的想法。
下午五点多钟,窗外的鞭炮声已响成了一片。这时,母亲催促父亲说,快下饺子吧,人家都开始放炮了。
我这时又悄悄溜进厨房,低声对父亲说,趁我妈不注意,多往几个饺子里塞几枚钱币,多弄几个“钱饺子”,让我妈也福气福气。
父亲说,那可不行,你妈说,包好的饺子就不能再弄烂了 ,不吉利。
我只好再次放弃我的计划。
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出锅了,分捞了几碗,先供享了灶爷和祖宗,之后,母亲就开始催促我,让我趁热先吃,说凉了就没味了。
我夹起一个,才小心翼翼地咬了半拉,只听“咯嘣”一声,就咬到了包在饺子中的硬币。
我吃到“钱饺子”啦!我高兴地叫了起来。
是吗?就说我闺女有福气嘛。母亲叠着纸元宝,惊喜地说。
我端着碗,冲进厨房,向父亲炫耀着我的幸运和福气。
父亲说,就一个“钱饺子”,你第一嘴就能吃到,说明你真有福气。
我这时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用筷子夹着那枚一元钱的硬币,审视着,满脸疑惑地问父亲,是不是你和我妈做了手脚,不然,为什么每年吃到“钱饺子”的总是我?
父亲突然爽朗地大笑起来,说,傻闺女,你不要问这问那,只要你能吃到“钱饺子”,你妈就高兴,我也高兴,咱家这个年过得就高兴。
是不是你们在饺子上做了记号,然后又把这个带记号的饺子捞给了我?我又继续追问。
你说呢?父亲反问我。
看着碗中那个已经被我“开肠破肚”的半拉饺子,我说,没发现什么异常呀,它的大小、形状和颜色,跟其他饺子是一样的啊。
父亲提醒我说,你再看看它的褶边,一样吗?
我再仔细一看,终于发现了端倪。原来,这个“钱饺子”的褶边细密而精美,而其他饺子的褶边则较宽大,缺少美感。
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我对父亲说,这么多年来,我能一直吃到咱家的“钱饺子”,原来是你和我妈精心设计的,我所有的福气,都是你和我妈用温暖的双手捧给我的。
父亲笑着说,傻闺女,世界上哪个做儿女的福气不是父母给的?
父亲的这句话让我的鼻子酸酸的、痒痒的,眼里似有泪水要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