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时国庆(右)从畜牧局对口援疆来到十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担任站长助理,负责动物卫生监督和部分畜牧工作。3年来,他跑遍了十三师的团场、连队、养殖场,督导检查和落实工作150多次,总行程2万多公里。3年间,他多次参加畜牧中心安排的维稳值班,多次参加义务劳动,帮农民摘棉花、收葡萄,捐助贫困学生4000多元。2013年,他被十三师授予“五一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图为时国庆在养殖户家里了解养殖情况。
杨晓平:垦区法院耕耘忙
李红卫:架起两地友谊桥
编者按 三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从中原内陆城市焦作选拔到遥远新疆进行对口支援的多位专家来说,这“一瞬间”显得是那样珍贵、那样刻骨铭心。
2010年12月到2013年11月,来自我市市直部门、医疗、司法和科技战线的13名干部和人才组成的焦作市援疆工作队,来到哈密兵团十三师,开始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和十三师援疆工作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援疆工作队员们坚持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有为援疆、全面援疆,牢记使命,忠实履职,团结一致,踏实工作,圆满完成了援疆任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援疆工作队员的风采。
杨晓平:垦区法院耕耘忙
本报记者 岳 静
2010年12月29日,时任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县级审判员的杨晓平,飞越2600公里,来到新疆哈密,他被任命为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成为哈密兵团十三师分配到天山以北地区的唯一一位援疆干部。
这一待就是三年。三年中,在广阔的巴里坤草原,在巴里坤垦区法院,在法院到牧区之间,在草原到中原之间,杨晓平不辞劳苦,往返奔波,做着一件件平凡的事情,办理着一个个复杂的案件,赢得了全体法院干警的尊重和赞誉,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按照党组分工,杨晓平主要分管法院审管办、审监庭和干警绩效考核工作。他到巴里坤垦区法院后,结合当地实际,从制度建设入手,修订完善了《案件管理办法》《三项评查规定》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对干警耐心、细致地指导,使法院干警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巴里坤垦区法院案件评查率达到100%,案件质量平均得分98分以上,案件质效显著提升,所有案件实现了无超审限、无上诉、无上访。
援疆期间,杨晓平的父亲、母亲先后去世,智障的儿子因骨折、癫痫两次住院治疗,但就是在这种极大压力下,他仍坚定地投入到受援法院的工作中。工作之余,他经常与法院干警和援疆干部一起散步打球,锻炼身体,还练习摄影,研习书法。他健康充实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一直感染着每一位法院干警,也感染着他的援疆战友们。
三年来,杨晓平积极为垦区的百姓奉献爱心。他曾先后两次邀请焦作市的医疗专家到当地红山农场为职工义诊650余人次;连续两年捐助两名哈萨克族学生6000元。同时,他还和焦作援疆干部每人每月拿出100元钱资助黄田农场贫困学生,他两年内资助了3000元。
李红卫:架起两地友谊桥
本报记者 董柏生
2010年12月,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李红卫按照组织的要求,背负行囊,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中级人民法院,任党组成员、副院长。
刚到新疆没多久,李红卫就因气候原因患上了过敏性眼角膜炎、过敏性鼻炎,怎么也治不好。
2011年四五月份,为了能够将自己的办案经验传授给十三师法院的干警,他每天在电脑前工作6个小时以上,做了近5万字的课件,用民法解释学的方法,通过现场和视频的方式,分两次给两级三院的干警作了“如何做好民商事审判工作”的讲座。2012年、2013年,他又做了两个课件共5万余字,分别给农十三师红星医院的广大医务人员作了关于医患纠纷的讲座,给十三师两级三院的干警讲述了“侵权责任法的若干问题”。
除此之外,李红卫通过组织观摩庭审和案件评议、三项考评等形式,传授司法理念,教大家思考问题、认知证据、认知法律的思维方式。他还通过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案件、参加合议庭评议案件、个别案件指导等方式,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广大干警的业务技能。
援疆期间,李红卫利用探亲假间隙,主动与河南省高级法院、焦作市中级法院联系,帮助两地法院加强沟通和了解,促成了农十三师中级法院与市焦作市中级法院、哈密垦区法院与武陟县法院、巴里坤垦区法院与修武县法院结对建立友好法院。三年来,河南省高级法院和焦作市中级法院累计支援十三师法院物资和资金总值320余万元,李红卫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架起了河南法院与兵团法院之间友谊的桥梁。
赵秀清:忠孝两难国为先
本报记者 董柏生
赵秀清是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2011年年底,她被派到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援疆任务,挂职红星医院妇科主任及产科主任。
在红星医院工作的一年中,赵秀清克服环境气候的不适应和疾病的折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9项,其中宫颈环扎术及阴式卵巢囊肿剥除术等6项填补了哈密地区医疗空白;带教手术200多例,其中80%为微创手术;开设专题讲座16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200余例,带教查房病人1000多例次,提升了该院妇科和产科的整体医疗水平。
2012年12月10日凌晨,赵秀清80多岁的老母亲带着对女儿的渴盼离开人世。得知噩耗,远在新疆的赵秀清满怀愧疚,跪地长泣。“去吧,去吧,你是我闺女,也是国家的人!自古尽忠不能尽孝,尽孝不能尽忠,忠孝难两全呀!”老人家的失落和无奈,老人家的深明大义,至今仍时时萦绕在赵秀清的脑海中。
她为国家尽了忠,把无私的爱洒在了天山、留在了哈密,却没能在母亲病危期间守护一天,没能在母亲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留下了终生遗憾。2012年12月17日,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农十三师指挥部援疆工作简报第四十期,以《大漠浸透思母泪 巾帼抛洒援疆情》为题,讲述了赵秀清母女感人的援疆大爱。她的事迹还多次被农十三师电视台、河南卫视等多家媒体采访,并以视频《爱洒天山,情满哈密》在网络及电视新闻频道播出。2013年1月,她被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评为2012年度优秀援疆工作者。
赵彦斌:无怨无悔援疆人
本报记者 岳 静
“朝辞太行松,夜伴天山雪。血汗铸大漠,真情倾戈壁。”这是赵彦斌最喜欢的一首援疆诗作,也是援疆人的承诺和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2年,赵彦斌从焦作来到新疆哈密地区兵团十三师黄田农场。从此,不管是干燥带来的鼻子出血,还是自己做饭的食之无味;不管是远离城市的寂寞,还是冰天雪地的苦寒,赵彦斌都牢记使命,无怨无悔,在寂寞中坚守,在风雪中前行,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援疆的诺言。
熟悉黄田农场的基本情况后,赵彦斌确定了“汇报沟通早对接、产业援疆为重点、旅游文化作引导、规划先行指方向”的援疆工作思路。他结合团场调研,积极向前指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把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前指领导进行详细汇报,获得了前指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团场援疆工作很快步入快车道。
此外,赵彦斌还利用明信片、网络等把哈密、十三师介绍给企业家、商会,吸引了40多家企业到十三师考察。同时,赵彦斌积极通过乌鲁木齐投资洽谈会、厦门投资洽谈会、成都西部投资洽谈会等实际签约8家,总投资50亿元。
赵小鸟:难忘浓浓哈密情
本报记者 董柏生
“对口援疆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因为对口援疆,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更加精彩。” 一位援疆干部的话,道出了所有援疆干部的共同心声。
2010年12月,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赵小鸟作为河南省选派的首批援疆专家,来到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哈密,开始谱写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
红星医院在当地已属高档次,但其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配置仍远远达不到要求。“一个医院的妇科只有4名医生。”赵小鸟说。医生少、病人多,从第一天起她就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一年间,她的门诊量达2000余人次,参与抢救危重病人40余人次,巡回医疗20余次,开展学术讲座30余次,做过大小手术400余台,培养青年医生10余人。特别是她在主持开展的20余台大型手术,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根治术,以及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肌瘤挖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微创手术中,她崇高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患者们亲切地称她“小鸟大夫”。
如今回到家乡,赵小鸟依然经常记起在哈密的那些人、那些事,尤其是淳朴的当地人为表示对援疆专家的信赖、感激,端上最优质的干果、摆上最丰盛的大餐的情景,让他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焦作专家、干部感受到了一分浓浓的哈密亲情。
李文正:心存大爱施仁术
本报记者 张 冬
援疆期间,他几乎走遍了新疆建设兵团十三师的每一个角落,黄田农场、红山农场、柳树泉农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十三师所属团场医院进行义诊,义诊患者近千人次。他就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李文正。
2010年12月,李文正受河南省委组织部派遣到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援疆,任红星医院骨一骨二科主任。期间,他倾心为患者服务,在技术、教学、服务等方面给予当地医生大力指导,促进了当地医院医疗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提升。
2011年3月8日,寒风凛冽,在红星医院70公里外的柳树泉农场,70多岁的王惠英老大娘因患多发性病理性骨折,左上肢骨折处疼痛难忍。因为风雪大,王大娘无法到医院就诊。李文正知道后,带着援疆医疗队,冒雪到农场为老大娘诊疗。
维族小姑娘热丽帕双手的第三、四手指併在一起并有隐性多指存在,她父母先后带她到乌鲁木齐几家医院就诊,因手术难度大而未能手术,慕名来到红星医院找李文正治疗。李文正认真检查患者病情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经过3个多小时的整形手术,将孩子两手的併指成功分离、整形,手术非常成功。
成清奇:传道授业献爱心
本报记者 董柏生
成清奇是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从事妇科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进疆后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红星医院妇科,任妇科产科主任。
作为第三批援疆专家中唯一的女性,她上有90岁高龄的老母亲,下有正在读高三的女儿,需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援疆一年来,她先后作了10次临床专业的专题讲座、30余次科室疑难病例的讨论,接诊患者3000多人,完成手术180多例。她给整个科室医务人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大胆带教年轻医师各类手术,开展了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卵巢囊肿剥出术、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卵巢癌根治术、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等,填补了哈密地区的医疗空白。她主动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到团场医院进行义诊,多次到红山农场医院、黄田农场医院、淖毛湖农场医院、柳树泉农场医院等开展义诊20多次,义诊患者1500多人。她积极撰写论文,申报了《腹腔镜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科研课题,获得了新疆兵团科研三等奖。
郭立强:反恐维稳冲在前
本报记者 张 冬
冒着酷暑,郭立强荷枪实弹在新疆哈密最大的清真寺外一站就是一天;为确保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胜利召开,他顾不上前来探亲的家属,挨家挨户对流动人口、外来人员逐人核对身份信息;积极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走进哈密十三师等活动的安保工作……这就是市公安局应急指挥中心民警郭立强援疆期间工作的一个个缩影。
2011年7月底,在新疆和田刚刚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郭立强奉命紧急开赴新疆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开展援疆工作。面对复杂的形势,他始终冲在反恐维稳的第一线,积极参加历次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的安保工作。此外,他还发挥了援疆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焦作市公安局互联网安全保卫工作技战法》引进十三师公安局网监工作中,三年来网上巡查上千小时,收集网上有害信息近千条。
长时间的上网巡查,使年近半百的他肩周炎、颈椎骨质增生越来越重,但他没有一句怨言,始终坚持在援疆工作第一线,先后被新疆兵团十三师评为援疆工作先进个人、记三等功一次,荣获焦作市劳动模范称号。
张利民:心系团场育良种
本报记者 张 冬
2010年9月,作为我省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的一员,张利民被分配到新疆兵团十三师农科所担任所长助理,分管农科所粮棉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农科所的育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个小麦新品系参加新疆自治区区试,1个棉花新品系参加自治区区试,4个棉花新品系参加自治区预备试验。他利用休假,多次到河南多家农业科研单位走访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促成了中国农科院、河南农科院、焦作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到十三师进行考察指导,在联合育种方面取得了进展。从河南引进小麦新品种(系)38个、棉花新品种(系)46个,通过引种试验,有3个棉花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有5个小麦新品系、6个棉花新品系作为优质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在黄田农场、红星一场、红星四场,由他指导种植的5万余亩种子棉,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较其他棉田增产10%以上,指导红山农场、淖毛湖农场、柳树泉农场种植的白小麦亩产达500公斤以上,黑小麦产量接近白小麦产量。
李建设:建站育才保食安
本报记者 张 冬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在2010年批复了新疆兵团十三师农科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作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李建设在援疆期间协助十三师农科所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建站工作。
为了搞好检测站实验室建设,李建设到郑州等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检测仪器的选型、仪器配置等情况,并就该项目的41台仪器的700多个技术参数向河南的相关专家逐项进行了咨询,制订仪器采购方案。此次采购中仪器的配备,由于与土壤肥料检测中心的仪器进行了整合,综合利用了原有仪器的功能,减少了仪器的重复采购,节约项目资金93万元。
技术培训是检测站发挥效益的关键。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李建设先后两次组织农科所7名技术人员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免费培训,安排技术骨干承担授课任务。他还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十三师农科所综合检测中心建立了远程技术培训系统,开展了经常性的、全天候的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起了一支永不撤离的技术援疆队伍。
张三军:带出医疗好团队
本报记者 岳 静
2012年3月,张三军作为援助哈密的专家从焦作市人民医院来到红星医院,被任命为红星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三军始终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工作、语言上的诸多困难,认真履行职责,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毫无保留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作为一名神经科专家,他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到哈密红星医院后,他从基础临床开始带教。一方面,他定期开展专题业务知识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他通过查房带教,规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把一些重症救治技术传授给大家,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诊治水平。他还积极向院领导提出加强神经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一年来,他通过传、帮、带、教,为红星医院神经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
作为播撒知识、促进健康的使者,一年来,张三军接诊门诊病人3000余人,指导诊治住院病人1500余人,抢救危重病人150余人,其中包括大面积脑梗死、脑干出血、脑卒中后肺部重症感染等临床危重病人。
王忠仁:心系患者行仁术
本报记者 张 冬
“援疆时间虽然不长,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是对我品德、意志的砥砺和磨炼。”援疆回来后,王忠仁感慨地说。
王忠仁是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副主任,2012年12月作为第七批河南援疆医疗专家来到哈密红星医院,任骨科主任。
初到哈密,他就迅速投入工作。他曾多次踏着皑皑冰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参加医院组织的为困难职工送温暖、下乡探视生病团场职工等活动,奉献爱心,情系患者。
一例闭合性自发性的左伸拇长肌腱断裂患者,多处求医未能诊治,慕名找到王忠仁。王忠仁施展妙手,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肌腱移植重建左伸拇功能手术。他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顺利为两例肘部血管神经严重损伤的病人进行了修复术。
红星医院的骨科医生均是年轻医生,几乎所有的重大手术他都要亲自上台。手术中,王忠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对一些领域的诊治现状及新进展进行讲解,对手术每一个步骤、注意事项、操作技巧都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援疆一年来,他诊治400余病人,主刀手术100余台。他精湛的医术、诚恳待人的态度、敬业的精神都深深地印在了新疆同事们的心中。
李国钦:规划援疆促发展
本报记者 岳 静
2010年,时任焦作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的李国钦,来到新疆哈密兵团十三师,加入了师设计院,成为挂职副院长。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出身的管理人员,李国钦时刻不忘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和成就事业之道。李国钦在做好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深入技术服务工作第一线,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在项目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参谋作用。对于任务紧急的重大项目,他迎难而上,保证了项目的积极推进与按时实施。
在工作中,李国钦提出了“立足都市新经济模式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土地空间利用格局,开发经济动力模式,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规划思想。援疆以来,李国钦参与或组织完成土地规划项目30多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近3000公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国钦还积极捐资民族地区的基层群众及学龄儿童,救济贫困病人。
王忠军:骄傲曾为兵团人
本报记者 岳 静
2010年12月29日,王忠军从焦作来到新疆建设兵团十三师工业园区,成为一名挂职干部。
初到该工业园区,置身在这水到头、路到头的“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王忠军深深地体会到了兵团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可贵。
在园区戈壁滩,交通和通信条件非常差:没有四驱车进不去,为勘查定界,车辆常常深陷沙窝。这时,车上人多,或许可以将车推出来,人少了就只好求救来拖车。有时人站的位置没有信号,要走好一段路才能用手机联系上他人。戈壁上勘界没有GPS是很难找到位置的,站在戈壁滩,放眼四望,没有一个参照物。
在克服了初到戈壁的种种不适应后,王忠军开始参与编制园区规划,这让他对这个坐落在戈壁滩上的工业园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他眼中,这是一片富含着希望和热血的神奇土地。在援疆指挥部和园区管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蒸蒸日上,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优势资源得到了有效发挥。渐渐地,大安钢铁、紫鑫矿业……一批批商务考察团接踵而至,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新疆兵团哈密二道湖工业园区正以蓬勃的姿态向明天迈进。对此,王忠军心中充满了骄傲:我骄傲,我是兵团人!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