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 赵彩红
“‘输血式’的帮扶只能暂时缓解贫困户的生活困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他们能自己‘造血’,让他们有一个致富的门路。”说起如何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孟州市槐树乡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玉俊如是说。
担任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后,杨玉俊立志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找到了“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杨庄村有30多户贫困户,杨玉俊上任后,先把村里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摸了个遍,并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随身带着:贫困户马希朋,长年有病,还要照顾一个智障儿子;低保户樊连英,因为从小眼睛看不清东西,被定为二级残疾……逢年过节,杨玉俊都要自己掏钱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给这些贫困户送去。
这样的帮扶解了贫困户的一时之难,杨玉俊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得帮他们找到致富的门路,让本子上贫困户的名字一个一个地减少。”
2013年,槐树乡组织油料牡丹宣讲团到各村宣讲。听说油料牡丹的经济效益较好,且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尤其对水分条件要求极低时,杨玉俊的眼睛亮了,他想到了村里的岭尖旱地,想到了村里的贫困户。
接下来,连续几个晚上,村党支部召开了村组党员干部会、种植大户会,为大家分析油料牡丹市场行情,算清算透经济账,最后还提出为种植油料牡丹的贫困户每亩补助220元钱。为提高大家种植的积极性,他自己出资,组织村里10多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先后到菏泽、亳州、洛阳等地参观学习。
回来后,杨玉俊自己带头种了近10亩的油料牡丹,又动员党员干部牵头成立富油丹凤白合作社,合作社优先吸收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为社员,从购苗、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在他的带领下,村里30多户贫困户自愿种植油料牡丹,全村发展油料牡丹种植100多亩。
同时,杨玉俊还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为村里修环村路、打井。“以往村里种植模式单一,靠天吃饭,种植这油料牡丹后,市场前景好、生态效益好,俺村群众可算是找到致富的门路了。”杨玉俊非常欣慰地说。
顾增利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