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集群,引领我市农业转型升级?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访局委、走县乡,深深感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集群,既有利于拉长产品链条,向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销售农业相结合转型,又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向种植业、养殖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转型,更有利于推行高效种养,向种植业、养殖业与循环立体经济相结合转型。
五条路径,做大产业集群
做大农业产业集群,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
近年来,我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陆续培育出以斯美特食品、天香面业、伊赛牛肉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知名企业。目前,全市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斯美特食品、天香面业2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全资子公司4家,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有33家和1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7家。龙头企业的崛起,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以来,我市以重点培育和发展面品、玉米、肉品、怀药、乳品、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发力点,通过五条路径,推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路径一:龙头企业成为集群发展的支撑力量。我市九大类集群中都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乳品集群有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面品集群有斯美特、天香,怀药集群有伟康,饮品集群有淼雨,肉品集群有伊赛。淼雨、伊赛、伟康(怀山堂)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运作在主板上市。
路径二:项目建设为集群发展注入了强劲驱动力。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我市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积极性,形成了以财政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力、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格局。去年,全市新开工产业化集群项目37个,总投资44.9亿元,完成投资13.8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23个。今年,全市新上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建设项目64个,总投资93.6亿元,固定资产总投资58.9亿元。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05.8亿元,新增税收7.7亿元,新增利润18.5亿元。
路径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集群发展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08家,入社农户7.3万个,辐射带动农户30万个,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路径四:农业开放引资是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剂。我市在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壮大的同时,拿出最优惠的政策、营造最优良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大型企业落户焦作。
路径五:政府重视、政策配套为集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我市出台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领导小组,把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地、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指导,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3个专门文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壮大地方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9.5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利润57.8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17.9%。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小麦面粉及方便食品、玉米淀粉及淀粉糖、乳制品及肉类食品、调味品及饮料的生产量居全省前列,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全市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3万吨和178万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4倍和1.1倍;牛奶、生猪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多万吨和122万头,分别增加了9.7倍和3.5倍。
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孟州市建起了以鑫源、华兴、金玉米等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玉米加工企业群,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是本地粮食产量的3倍,粮食加工企业年实现利税1.1亿元。武陟县建起了以斯美特、正龙等企业为主的小麦加工企业群,引进了三全、思念等多家速冻食品企业,年加工能力近20万吨;建起了以旭瑞、粤禽、恒康、康利达为主的肉类生产加工企业群,实现了集聚发展。温县以伟康、保和堂、健国为主进行怀药精深加工的企业,以京华、立达、品正为主生产调味品的企业,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职工达到7.58万人,固定职工中的农村劳动力有4.1万人,占比71.4%。不少农民通过从事特色种养、技术服务、物流配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全过程,从而实现增收增效。
集群发展,喜中有忧
我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差距,记者调查发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龙头企业规模小。我市主要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知名企业,目前全市仅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5家。而郑州市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56家,漯河市、鹤壁市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别有6家和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分别有31家和32家。郑州的白象集团,2012年销售收入达47亿元。漯河的双汇集团,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了411亿元,形成了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园区。鹤壁的中鹤集团,2012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其产业园区已建成2平方公里,入驻了13家中鹤独资子公司,年加工粮食80万吨。我市还缺乏一个规划科学、功能配套的食品加工园区。
科技水平低,名牌产品少。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10个,但是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而鹤壁市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7个。我市还没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而漯河市共培育出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鹤壁市培育了大用、永达、中鹤等1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部分集群的整体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目前我市涉及怀药、果蔬、禽类、奶牛、肉牛等特色种养的产业化集群,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但从粮食、生猪加工集群发展来看,虽然企业实力强、加工能力大,但企业与基地对接方面合作关系松散,农业产业化的集群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策并举,加速推进集群发展
如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可从四个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