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璐
一个是特立独行,锐意进取的80后青年,一个是千年断层、荒废待兴的绞胎瓷文化。从表面上看,80后青年似乎与这个古老的文明都搭不上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80后青年,却把梦想倾注在古老的绞胎瓷文化上。
他就是福盛坊绞胎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司福源。
今年29岁的司福源,出生于武陟县詹店村,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经营各类小生意。在上大三期间,司福源在媒体实习时,接触到了旅游市场,潜意识里嗅到了旅游文化的商机。2004年,司福源大学毕业后,顺利在一家事业单位就业。但是,为了追寻旅游文化梦,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
2009年,司福源将目标锁定在绞胎瓷文化产业上。他认为焦作旅游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旅游文化产品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其重要窑址就在焦作当阳峪。他坚信,作为中国文化和焦作地方文化的特色产物,胶胎瓷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认真调研后,司福源认为当前绞胎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产品单一、精品少、产量低、专业人才少、窑口少。为了突破绞胎瓷发展瓶颈,司福源于2010年10月成立了焦作市福盛坊绞胎瓷有限公司,同时高价收购了两个精品窑口,并聘请资深人士为福盛坊设计外形,设立了全市第一家集众家之精品的绞胎瓷精品展销中心。2011年10月,他还将绞胎瓷文化扎根在了北京。
为了学习并创新绞胎瓷,2012年10月,司福源走访了浙江龙泉、东阳和江西景德镇等地。在东阳中国木雕城,司福源一眼就盯上了纹理丰富、色泽典雅的巴基斯坦玉。
巴基斯坦玉璧形状酷像人的眼睛,在司福源看来,有“玉眼”洞开、共建和谐世界的意义。能否把胶胎做成玉璧?通过对泥料和釉料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去年10月,直径80厘米的“绞胎玉璧”在福盛坊公司优雅面世,这打破了传统绞胎拉坯形成的绷带式的僵化纹理,解决了瓷器釉面的强光刺激。通过工艺的改良和提升,“绞胎玉璧”的纹理上可幻化出写意山水、花鸟鱼虫的图案,不仅顺应了现代人渴望自然、不喜雕琢的喜好,而且也传承着绞胎瓷“和而不同”的君子气质。
一“璧”一特色,一“璧”一传奇。如今,敢于拼搏的司福源提出了玉璧发展“更大、更小”的观念。“更大”代表的是一种高度,“更小”代表的是一种生活。在司福源眼里,能克服难题,研制出大到直径2米,小到直径5厘米的玉璧将成为继续书写绞胎瓷发展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