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黑暗中 曾经的明亮……
家 风
诗歌
年的味道
点滴感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 风
□王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家风是什么”的调查活动,忠诚、善良、孝顺、节俭、认真、踏实……答案有交集有不同,但反映的都是一个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而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培育着、影响着家庭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家风是什么?仔细想来,我家并无写成文字传之后世的家规家训,但父母亲言传身教,让我感受最深、可归纳为家风的,我想有此两条。

  第一条,实心实意待人。

  父母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医科大学生,父亲在大学最后一年里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母亲则一直顶着地主家庭成分的高帽子,毕业后父母被下放到豫西一个偏僻的煤矿。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艰苦,都不曾摧毁父母亲济世救人的医者信念,他们以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医者父母心的情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小时的记忆中,家中一天到晚都有上门求医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父母亲都是热情接待,尽心诊治,不厌其烦。深夜经常有人敲门求医,父母亲无半句怨言,立即披衣出诊。父母亲做这些,从来都是义务的,不取分文。矿区医疗条件差,医药供给更是缺乏,学西医的父亲便从自己身上试针,自学中医针灸,为很多长年卧床的病人解除病痛。每天下班后,父亲都是先到矿区大院几位行动不便的老工人家中行针,邻居焦伯伯的老寒腿就是父亲给针好的。有位山里农民慕名而来,请父亲给他的聋女儿扎针,也颇有疗效。母亲性子直,心肠热,对病人格外亲。为了抢救一个重伤的18岁女孩子,母亲捐了200毫升鲜血后又坚持站在手术台上抢救。遗憾的是女孩没救过来,母亲心痛惋惜不已。

  在矿区生活的13年,父母亲以他们的实心实意待人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尊重,回馈我们一家更多。父亲被造反派毒打奄奄一息时,是矿工师傅冒着被牵连的危险将父亲送往医院;母亲被陪斗泪水难止,很多台下的矿工站起来喊“不能斗好人”;一次次往更偏僻的地方下放,为了不牵连大伙儿,父母亲都是自己用平车拉着东西搬家,矿工们隔段时间半夜悄悄往院里倒上一车煤炭就离开,漫长的冬夜,那一车车煤炭,如火种般温暖着一家人的心,传递着人世间最真挚也最质朴的情感。父亲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生命垂危,被送往郑州市人民医院抢救,很多矿工闻讯带着成筐的鸡蛋转几趟车来看父亲,有位范叔叔不怕被传染,硬是留下陪护,父亲吃剩下的饭菜他照样吃。我们长大后,范叔叔每次来焦作说起父母这些年的不易,都会说“就是不能看着好人遭罪”。父亲平反后,我们举家迁回焦作,每每矿上来人,父母都尽心尽力地招待帮忙,留饭留宿,送药送盘缠。上个世纪80年代末,范叔叔遭了场冤案,母亲毫不犹豫拿出2000元给他救急,这几乎是家里全部的积蓄了,母亲说:“滴水之恩涌泉报,啥时也不能忘了矿上的人。”

  父亲平反后补发了一笔钱,原本想着可以补贴一下家用,但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为一位大学同窗平反。这位同窗也是在大学期间被打成反革命,最终冤死。父亲拿着这笔钱四处奔走,终于让这位同窗沉冤得雪。父亲说,同学家在湖北农村,家里也没啥人了,他要不做这件事,只怕没人会做了。要是不做,良心难安哪。

  母亲退休后开了家诊所,做事依旧一板一眼,我们都笑她“不是生意人”。诊所和医院一样正规,定时紫外线消毒,定时更换床单,进药渠道要正规,能吃药就不给输液。虽然诊所病人多但利润薄,母亲依旧快乐而踏实,周边的居民有事没事都喜欢来母亲这里坐坐,有什么心事也愿意和母亲说。有年夏天,诊所来了个智障流浪汉,一条腿上有一个长长的伤口已经化脓,母亲不顾恶臭为他清洗、缝合了伤口。我们戏谑母亲:“这下赔大了。”母亲正色说:“不挣钱是小事,他的伤口再不处理,只怕一条腿就要废了。我是个医生,总不能看着不给他治吧。”

  父母亲的为人处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兄妹,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底线正是在这岁月的积淀中慢慢形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被误会、被屈解甚至被伤害,有时想不通和母亲唠,母亲总说:“只要实心实意对人、问心无愧就知足了,人活着,不就图个心安嘛。”

  第二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身上,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忠于信念,安贫乐道,耿直不阿。对孩子们的教育,他们更是倾尽心血。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一句话:“好好读书,学会真本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亲言传身教,处处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平反迁回焦作后,父母亲痛感在“文革”中失去的青春年华,和留在城市的同学比,业务历练、知识储备和更新都亟待提高,俩人把全部心思都用于“恶补”上,很快在各自的岗位挑起大梁。时至今日,想起父母亲,我的脑海中还经常会浮现出他们在灯下拿着厚厚的书本切磋业务的情景。母亲历经坎坷,但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情况下,都不曾放松对自己、对孩子们的要求。母亲在40多岁时参加市内一个俄语培训班,每晚忙完家务就坐在书桌前学习,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母亲伏案苦读的背影是无声的激励,让我们不敢懈怠。母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站要直坐要端,走路脚不拖地,吃饭口不出声……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中受益匪浅。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母亲更是尽可能地为我们创造学习条件,经常会挤掉其他方面的费用支持我们买书、订阅报刊。上中学时,痴迷诗歌的我订阅了很多诗歌类报纸和《星星诗刊》等刊物,这笔钱都是母亲从不多的收入中省下来的。当看到我的诗作在《星星诗刊》上发表,母亲格外高兴,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现在想来,一向对孩子们要求严格的母亲,唯一默许或者说纵容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吃饭时看书。看书看到紧要处,真的丢不下,母亲说了多次后就不再说了,长大后和母亲聊起此事,母亲说,不管怎样,看书总不是坏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下海试水,有人邀请母亲,许诺了十分丰厚的待遇。当时正值母亲申报高级职称,作为一名把学术和业务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知识分子,母亲还是选择留在单位。母亲认为,高级职称是她一生价值的体现,是金钱不能替代的。父母亲的这种价值观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在父母亲的心中,孩子们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不求富不求贵,只希望孩子们做个好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聊以自慰的是,虽然没有多少建树,我们兄妹都传承了父母的好传统、好作风,都能够积极努力,阳光向上,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

  著名学者梁衡在文章《你不能没有家》中说:“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

  诚哉斯言!

  小家连着大家,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运昌。愿我们心怀感恩,亲者行孝,陌者予善,传扬好家风,传扬我们内心生生不息的希望。

  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