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春节期间,一部名为《爸爸去哪儿》的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热映,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到电影院观赏,享受春节期间的这道“文化大餐”,体验着电影中那浓浓的亲情与父爱,尽享幸福快乐。然而,就在这部电影上映前的一个多星期,安徽一位9岁留守男孩听到母亲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自缢身亡。
这起悲剧并不是个例:2008年的时候,安徽一个12岁少年在祠堂边自缢身亡。2010年的时候,陕西有5个小学生喝农药自杀,4个是留守儿童。2011年,西安有一名10岁的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这样的极端案例虽然是极少数概率,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有最少6100万的留守儿童基数,这几乎占了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正是由于这些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因此才导致悲剧不断上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留守儿童不应成为节日氛围中被忽视的群体。对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没有回家过年的爸爸妈妈显得如此遥远;一些人的回家梦、团圆梦,因此多了一份心酸,甚至是锥心之痛。那些不能回家与子女团聚的农民工们,也许是因为迫于工作需要、车票难求、路途遥远等原因,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跋涉千里进城与父母团聚,可有部分进城探亲的留守儿童是独自上路,面临被拐卖等危险。
儿童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需要保护,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很多农民工因为户籍、房价等原因,并不打算在城市定居安家,带孩子到城市也面临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那些不能带孩子一起进城的农民工只能忍痛割爱,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一年相聚一两次,有的甚至几年不见一面,孩子的心理难免会抹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留守儿童之殇,是我们整个社会都没法逃避的问题。在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是依仗着人口红利而前进,这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贡献居功至伟。而时至如今,还有多少打工者因为不舍春节的加班工资,或者是纠结于回家的路费,而选择不与孩子过年。然而,对于几乎没有什么物质欲望的留守儿童来说,这堪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春节过后,很多父母再次背起外出打工的行囊,却忽略了身后孩子不舍的目光。父母要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孩子正需要亲情的抚慰成长,这是个矛盾,也是不少农村家庭中的一场博弈。笔者认为,万家团圆时,不是“爸爸去哪”,而是能够“让爱住我家”,希望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够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温暖,停下脚步多陪一陪他们,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最暖心的新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