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觉得不理想,刘宁称:“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于是,他开始沉迷网络,并觉得像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很无聊,宁愿选择当“流浪汉”。当记者问及这一切时,刘宁说:“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
(据《成都商报》)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学校,自毕业那一刻起,融入社会的钟声便已敲响。而社会与我们的理想,是有一定距离的。许多青年人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理科状元长达四年的迷茫,恰是源于梦想实现遥不可及后的幻灭。昔日给他无限荣耀的状元荣誉,反倒成了束缚其走向社会的沉重枷锁。
通往理想的道路对高考状元也不平坦。造成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理科状元学的是电子技术专业,而该专业眼下的就业形势并不太好,行业整体呈现一定的颓势,就业需求相对趋紧。即使出身名牌大学的理科状元,也可能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现实虽然如此,理科状元也不至于沦落为“流浪汉”。毕竟,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还得靠自己。若是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度日,即使就业环境再好,也不能抓住机遇实现理想。从理科状元的就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刘宁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离开象牙塔内的学习生活,工作后的他找不到一种有规律的生活。对他而言,大学里各种人才荟萃,刘宁难以有高中时候学习成绩的优越感,而这也是他骄傲的所在和精神的寄托。他似乎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既痛恨这个让他察觉梦想距离现实之遥远的地方,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它。
其实,平凡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本应是一笔财富。但对于个别人来说,可能意味着理想的崩塌。因为在他们的人生蓝图规划里,一路高歌从来都是生活的主流,而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只不过是涓涓细流而已。然而,当高考状元步入社会,现实与想象的反差却使他们手足无措。“应当活在战争年代”,也成了刘宁逃避现实的托辞。仿佛唯有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但梦想始于足下,没有平凡岁月的积累,又怎有力量攀登理想的高峰呢?
梦想基于生活,不热爱生活,又怎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机遇。我们不必幻想回到过去的某个光辉岁月,只需牢牢把握当下的机遇。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须保持一分脚踏实地的态度,勇往直前。如此,即使最终未能实现理想,也不会辜负美好的青春。这,也是理科状元街头流浪给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生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