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维和扬国威
——记济南军区某部赴苏丹、南苏丹维和军人贾利军
阅读提示
从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到英姿飒爽的军营战士,从安全有序的营区大院到贫穷战乱的异国他乡,从初入部队的普通军人到百里挑一的优秀军官,每一次蜕变,都是他人生绚丽的注脚。
他就是从我市走出去的优秀军官贾利军,现任济南军区某部政治部秘书群联科干事,2009年、2012年先后赴苏丹达尔富尔和南苏丹瓦乌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两次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三次荣立三等功。近日,本报记者专赴贾利军所在部队驻地,感受他在维和行动中的传奇生活。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携笔从戎展抱负
初见贾利军,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身着便装的他很难与一个有着十多年军龄的人联系起来,然而,他拥有比普通军人更丰富的从军经历。
1976年,贾利军出生于沁阳市一个转业军人家庭,从小听着军队故事、看着战斗影片长大,对军队充满向往。1999年,他即将从河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恰逢济南军区某部前往河南师范大学挑选优秀毕业生入伍,这让他兴奋不已。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经过两轮面试,贾利军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踏上了军旅之路。
同年7月,贾利军被送到济南军区某基地集训。经过6个月的严格集训,贾利军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训练之余,他不忘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坚持写英文日记,对着大树练习口语。
集训结束后,贾利军被分配到基层部队,2002年,贾利军参加了某外国语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研究生班深造,并重新捡起了多年未学的俄语。学习期满回到部队,他边工作边撰写论文。为方便查阅资料和接受导师孙致礼的指导,他在部队驻地与学校之间奔波,最终完成了高质量的全英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2004年,我军一次大规模涉外军事演习拉开帷幕,贾利军有幸被抽调参加,负责前期演习材料的翻译和相关保障工作。由于此次演习有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十名驻华武官和外军军官观摩,翻译工作尤为重要。他明白这是一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军事翻译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他为此专程到郑州买了一本《军事英汉汉英大词典》,加班加点翻译演习材料。为避免错译、漏译、误译等问题,他反复对比推敲译文,遇到疑难问题就请教专家教授。按照预定计划,他不仅高质量按时完成了翻译任务,还得到专家教授和上级首长的高度肯定,并荣立三等功。
履行使命勇担当
2009年7月,第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组建,经过层层选拔、面试考核,贾利军脱颖而出,被确定为维和大队外事翻译,并担任外事翻译组长。 这是他首次走出国门执行维和任务。
在完成了战术基础、体能耐力、交战规则等60多个科目的集中学习和强化训练后,9月8日,维和部队即将出征。临行前,看到妻子眼眶中涌出的泪水和可爱的女儿,他的眼睛也禁不住湿润了。“为我祝福吧!祝福我平安回来。”匆忙抱过懵懂的女儿与妻子合影留念后,他迅速登上了送站大巴车。
经过17个小时的飞行,维和部队抵达达尔富尔的尼亚拉国际机场,虽然对战乱贫穷的苏丹已有基本了解,但下飞机后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铁丝网、重机枪、武装皮卡车、荷枪实弹的士兵……当这些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呈现在眼前时,他意识到,已经到任务区了。
“在任务区,我们要面临疟疾、毒蝎、毒蛇等威胁,每晚睡前需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检查屋子和蚊帐内是否有蚊子,每天早上起床后,需要检查鞋子里有没有爬进毒蝎、蟑螂等虫子。”贾利军说,“苏丹旱季气温一般都在40摄氏度以上,我们在执行任务时都要穿上厚厚的防弹服。”
与这些困难相比,战乱威胁更加考验维和军人的心理素质。贾利军介绍,在达尔富尔100人以上的武装派别就有30多个,这还不包括到处游荡的散兵游勇,在道路上经常能看到配备机枪、火箭筒的哨所。“在任务区,真的会有人向你开枪。”贾利军说。
“贾组长,两辆武装皮卡从侧翼快速冲进车队,拦住我们了。”2010年7月,在贾利军带队外出执行任务的返途中,对讲机突然传来呼叫。“全体注意,保持警戒,做好战斗准备。”听到呼叫后,贾利军迅速做出安排并调转车头查看情况。
十几名手持AK—47步枪的不明身份武装人员正用枪威逼我方士兵,叫叫嚷嚷,现场气氛令人窒息,如果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见此情景,贾利军立即冷静下来,走到最前面试图用英语来了解事情原因,但对方满嘴阿拉伯语,没人会说英语,无法进行沟通。贾利军随即指着维和服装上的中国国旗说:“China,China。”很快有对方一个人走到前面冲他竖起大拇指,重复了一句“China”。看到气氛有所缓和,贾利军就用手势等肢体语言与他们沟通,最终误会消除,对方扬长而去。剑拔弩张的状况有惊无险地化解了,贾利军带领士兵安全返回营地。
10个月的维和任务终于结束,我国维和人员全部安全回国。因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贾利军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并荣立三等功。
维护和平播友谊
2011年9月,贾利军所在部队接到组建军区第九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命令。很多领导极力推荐有维和经验且表现出色的贾利军参加,维和大队领导甚至提出“宁缺10个兵,贾利军也不能缺。”而此时,贾利军已经接到了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培训班的录取通知书,考虑再三,他还是放弃学习培训的机会,毅然踏上维和征程。
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苏丹、南苏丹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缺乏,文盲率达85%以上,可谓百废待兴。当地人民渴望一个安定的生活,这需要友好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我国维和工程兵部队主要担负修筑
贾利军,济南军区某部政治部秘书群联科干事,中校,1976年出生于沁阳市,1999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保卫干事、宣传干事、维和部队外事翻译组长等职,先后参加涉外演习、汶川抗震救灾、赴苏丹达尔富尔和南苏丹瓦乌维和等多项任务,多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道路、桥梁、机场,构筑营房、防护掩体、野外工事等任务。为帮助南苏丹前战斗队员掌握基本生活和工作技能,我国维和部队承担了DDR(弃武、复原、安置)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克服诸多困难条件,短时间、高标准完成了联合国下达的任务,受到南苏丹副总统的高度评价。此外,我国维和部队充分发挥“助民爱民”传统,为当地政府军修建农场3万平方米,为当地群众开挖水塘、寻找水源、挖水井,并赠送菜种,教他们种菜。作为一名外事联络官,贾利军经常走访当地军政要员和部落酋长,努力协调融洽各方关系,在维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次肯尼亚步兵营举办的复活节晚宴上,贾利军结识了瓦乌地区罗佑拉中学的负责人。当得知贾利军是中国维和部队的联络官后,他就迫不及待询问能否为学校师生开授汉语课。
经请示,大队领导决定安排贾利军每周到学校为他们教授汉语,并专门开办了包括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科技、历史、戏曲等方面的文化讲座。通过授课,他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南苏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
2012年8月1日建军节,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总司令摩西·奥比少将亲自授予贾利军“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颁发“总司令嘉奖”证书,并亲笔写下赠言。贾利军是此次中国维和工程兵部队中唯一获得总司令嘉奖赠言的军人。
繁荣富强的祖国和战乱贫穷的苏丹、南苏丹形成鲜明对比,贾利军深深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只有经历了那样的生活,我们才更加感到生活在祖国是多么幸福,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贾利军说。
去年10月份,贾利军作为济南军区唯一参训学员,参加了国防部维和办举行的中国首期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国际培训班。今年3月份,他将以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参谋军官的身份前往南苏丹执行第三次维和任务。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 8797355
13938163209 1346282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