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面塑、泥塑、糖画、剪纸……这些充满浓浓民俗风味的传统手工艺品非常受欢迎,是许多人儿时温馨的记忆。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我市面塑艺人董业山。
面塑手工艺品受欢迎
大年初一上午,在我市艺新菜市场门口,一个简易的小摊点吸引了很多人。一块彩色的面团在手工艺人的手中三弄两按,几分钟就变成了惟妙惟肖的“喜羊羊”,在他已做成的面塑中有小鸟、猪八戒等,售价也不贵,简单点儿的面塑5元一个,稍微复杂点儿的10元一个。一个小男孩被“孙悟空”吸引住了,围在旁边看,男孩儿的奶奶给他买了一个。
这个手工艺人叫董业山,是武陟县三阳乡小聂村村民。这个春节,他在焦作市区和武陟县摆摊儿,每天都能赚几百元钱。
“人们对面塑很新奇,每次摆摊儿周围都围拢不少人,有的人不买就是喜欢看。”董业山说,“其实面塑在以前是很常见的,只是现在会捏的人少了,人们见到的机会也少了。许多人还是十分喜欢这种传统民俗手工艺品的。”
面塑传承后继乏人
每年3月份到10月份,董业山都会到云台山景区捏面塑。“游客们对现场捏出来的面塑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在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期,从早到晚没有一点儿空闲,来买面塑的游客络绎不绝。”董业山告诉记者。
去年,和董业山一起在云台山景区捏面塑的还有沁阳市的乔节约。乔节约是乔氏面塑的传承人,乔氏面塑在2010年5月被我市确定为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闲暇时,我就会和乔老爷子一起探讨捏面塑的技巧。可是乔老爷子在年前去世了,焦作地区会捏面塑的可能就剩我一个人了。”董业山略带忧虑地说。
董业山本想将自己的手艺传承给儿子,但上大学的儿子根本不学他的手艺,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倒是跟他学。“女儿将来要是考上大学了,估计也不会学了,”董业山说,“这门手艺学起来其实并不难,十天左右就能掌握基本功,但要捏得像模像样就要付出三年左右的时间。”
做好教育传承 申报文化遗产
据了解,我市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继承人,这个群体正逐渐缩小。平光西家属院70岁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像捏面塑、吹糖人的手工艺人很多,有时一条热闹的街市上就有十几个。我已好多年没有见过捏面塑的了,希望这种传统手工艺能传承下去。
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国家为了保护这类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起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这些手工艺进行保护。目前,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16项133个单位,其中国家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50项59个单位,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俗、传统医药等,传承人共有202人。泥塑、剪纸、叶雕在我市都有传承人,但是像吹糖人、面塑之类的却没有。
据了解,董业山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