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李建强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小山村就是他的舞台;他没有装修豪华的住所,3间老屋就是他的归宿;他为让老百姓用好电四处奔波,却冷落了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为了挚爱的农电事业,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着光和热。他,就是修武县七贤镇佐眼村农电工司绳军。
“俺得把村上的电管好”
1973年,司绳军开始在方庄镇供电所(电管站)干住社电工,当时,佐眼村时常停电,村电工管不好,村里便向供电所一再要求,点名要他担任村里的电工。谈起当初的用电管理,司绳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时,村上只有一台80千伏安变压器,主线路仅16平方,家家户户不装电表,按照电灯瓦数收费,由于管理漏洞大,不能按时上缴电费,村上时常停电,群众意见很大。于是,俺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垫付电费。后来,用电慢慢正常了,群众也愿意缴费了,村里的用电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
1999年,该局开始进行农网改造,司绳军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谈起当时农网改造的情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司贺鸣回忆道:“绳军是俺村的大功臣,他起早贪黑,身上晒脱了皮,手上磨出了血泡,运动鞋穿破了一双又一双,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村上更换了一台崭新的80千伏安变压器,将原线路全部更换为35平方导线,经过他严格的管理,线损降到了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出现了养殖户和加工户,村民的家电也增多了。为了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2009年,司绳军向供电所申请,新增了1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年用电量也增加到了4万千瓦时,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村里的用电管理走向正规化,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得到了供电所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并多次获得修武县电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
“俺得让乡亲们用好电”
在佐眼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户村民,谈起司绳军的服务,大家交口称赞:“绳军的服务那是真贴心,随叫随到。”
2013年7月份的一天,司绳军为两户村民整改了下户线后回到家,正想坐下来喝杯水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军子啊,快来看看吧,家里咋停电了,俺老头子的病可离不开吸氧机。”村民张仓旺的老伴在电话那边着急地说。“大娘,你别急,我马上赶过去,你看好张大爷。” 司绳军立即拿起工具包和备用材料骑上摩托车赶了过去。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电,呼吸机就会停止工作,老人就会随时有生命危险。到了张大爷家里后,司绳军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室内外线路老化引起线路短路,他迅速换好电线,又安装上一个漏电保护器,屋里的灯亮了,呼吸机又开始正常工作了。张大爷的老伴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好孩子,你可是俺老头子的救命恩人啊!”
为了方便乡亲们用电,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购买了一部手机,全天24小时畅通,并定期到困难群众家里检查线路,免费更换灯头、插座。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能看到他背着工具包走街串户,询问村民家中用电情况的身影,这也是他长年养成的习惯。
“因为俺挚爱这分事业”
“为了工作,俺没有陪伴在爹娘身边尽孝,送走他们最后一程,俺没有照顾好多病的媳妇……”说到伤心处,司绳军的声音哽咽了。
1999年,司绳军的老父亲被查出患有胰腺炎,母亲陪父亲到医院进行治疗时,感觉胃部不适,经检查发现竟是胃癌晚期,随后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当时,农网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司绳军嘱咐妻子要照顾好父母,自己又投入到农网改造中。当年年底,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司绳军跪在父母的坟前悲痛欲绝,请求他们的谅解。
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家里养了10余头猪,由于他工作繁忙,包括地里的农活和照顾孩子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妻子的肩上。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妻子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并落下了后遗症。由于妻子行动不便,家庭的重担如今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遇上施工任务紧,吃饭也不准时,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肠就是一顿饭,忙碌了一天,回家后还要洗衣、做饭、干家务。每年农忙的时候,也是司绳军工作最繁重的时候,而自己家的农活,只有等有空了才能去干。
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硬朗的汉子,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他自己也说不清,但在他的脸上始终透露出快乐和幸福。司绳军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俺就会一直干下去,因为俺挚爱着这分事业,乡亲们也离不开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