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李蒙君
28年前,当刚刚22岁的王同凯从部队退伍时,绝对没有想到,仅高中毕业的自己有一天能够带领一个近30人的高技术团队,在技术密集、人才济济的新能源领域劈浪前行,成为新能源路上的一名追梦者。
出生于1964年的王同凯刚从部队退伍时,分到了轻工系统,但他并没有安心于这种平静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下海。从1997年起,王同凯先后从事运输及煤炭、钢材贸易生意。而如今,王同凯的身份已是河南鑫凯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作为一家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主导产品的新能源企业,鑫凯公司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为“小巨人”企业,通过了2011年度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其制订的企业标准,已通过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也许大家要问:“搞了大半辈子贸易的王同凯,咋能与高科技结缘?”这话还要从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说起。2008年,王同凯与某企业董事长聊天时得知,这家企业看中了锂电材料项目,并已基本考察成熟,但董事会意见不统一,一直在上与不上之间犹豫。听此消息后,王同凯喜出望外,立马行动,赶赴北京、长沙、上海进行考察。
而考察的结果令王同凯兴奋不已: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二次电池中的镍镉电池和铅酸电池由于对环境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受到限制。但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稳定性好、体积小、重量轻、无污染、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4C”(即通讯、计算机、消费电子和无声工具)市场独占鳌头,也是电动汽车成败的关键,更是风电和光伏电储能的首选。
通过7次考察之后,河南鑫凯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09年应势而生。当年5月,鑫凯公司投入1000万元的材料线项目奠基,10月份顺利实现试生产。之后又先后投入1.2亿元,快速建成了年产700吨锂电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
2011年底,鑫凯公司在原来两条生产线的基础上,新上4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年产能可达15万只。然而,当市场旺销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出来后,却由于某些关键技术一直无法突破,企业经营陷入暂时的僵局。为此,王同凯带人跑新乡问道,赴南阳取经,后经人牵线最终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查出并解决了技术瓶颈。
在鑫凯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经过配料、涂布、卷绕、注浇、激光焊、封口包装等100多道工序,一排排大拇指大小的圆柱形锂电池,从全自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随着鑫凯公司二期项目建设的完工,其主要用于移动电源、玩具、数码产品的圆柱电池产品产能每天可达12~15万只,位居河南第一,可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同时,鑫凯公司还独创了特殊包覆、特殊煅烧和特殊温控等技术,其生产的产品具有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稳定等特点,产品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美国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技术指标。中科院主持的中试鉴定给予鑫凯公司“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在圆柱体锂电池领域,鑫凯公司的产能、产值、技术水平以及设备自动化程度,无人能及。”王同凯如是而言。当然,王同凯的成功绝非运气,而是其“人才兴业壮企魂”的经营理念使然。他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失去了人才和科技,就失去了企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攻克和掌握圆柱体锂电池技术中的难题和技巧,王同凯求贤若渴,多次亲赴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寻求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路线,并凭借组合建立起的科研团队,与天津赫维科技公司共同建成锂离子电池检测中心。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了研发中心责任制,技术人员在完成研发任务的基础上,每多研发一个新产品就奖励5000元,年终时再根据整体表现及贡献大小发放奖金。鑫凯公司材料总工郑好博,针对锰酸锂性能改变工艺,把原来的低端产品升级为现在的高端产品,由此得到了一部轿车的奖励。“企业赚10元,你老板就想拿走8元,谁还跟着你干。”王同凯说,下一步还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对高端人才进行股权激励。
据悉,志存高远的鑫凯公司目前已在武陟产业集聚区征地200亩,将投资1亿多元再上一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企业销售收入可达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