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焦作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阳区如何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好具有山阳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是推动山阳区旅游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山阳区文化旅游资源富集
山阳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浓缩了焦作市的历史。从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开始,山阳大地衍生出无数动人故事,也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阳区,历史古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和药王庙,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玉帝庙、桶张河戏楼。千年古镇恩村除曾有过18庙辉煌外,还有建于明朝的和圣祠,是目前全国仅存的纪念柳下惠的祠庙。还有常庄火神庙、张庄范家祠堂、德教碑等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山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孕育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曾在山阳区活动和生活的文化名人有中国第一美女妲己、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山阳公刘协、魏晋名士“竹林七贤”、隋唐名医孙思邈、唐朝烈女赵氏、元代廉吏逯鲁曾、清朝良吏赵三元父子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张策和许邦彦、民国高官王印川和范争波等。
二、山阳区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
地理优势。山阳区位于焦作市中心城区,北靠太行山,南依黄河,周边有云台山、圆融寺、影视城等焦作核心景区,辖区还有缝山公园、龙源湖公园、黎明脚步公园、新体育中心。
交通优势。焦新、焦枝、焦太铁路穿境而过,东接京广、南连陇海、北达太原;焦郑高速、焦晋高速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107、310国道及京珠、开洛高速公路贯通;与省会郑州、中岳嵩山、古都洛阳、山西晋城之间的行程均在百公里以内。
食宿优势。山阳区现有山阳建国饭店、万方酒店、新亚细亚大酒店、碧海云天大酒店等10多家大型旅游宾馆,2013年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市场优势。山阳区现有神洲、海陆空、远大、环宇、方舟等32家旅行社。2013年,山阳区辖区旅行社共接待游客278650人次。另外,山阳区常住人口26万,人口居四城区和焦作新区之首,是文化旅游综合消费的现成资源。
文物优势。山阳故城外围有1000多座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出土过许多珍贵文物,最著名的就是世界上仅存一枚的战国青铜布币,上边铸有篆书的“山阳”两字。这是战国时期山阳一带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山阳”铭文陶罐的出土,也印证了史书记载有关山阳城遗址的文献材料。山阳故城附近出土的汉代陶仓楼,以古朴的造型、雄伟的气势、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内涵,在数以万计的汉代制陶冥器中独树一帜,少的一层,多的七层,有的高达1.99米。无论是烧制技术还是出土数量,汉代陶仓楼在全国仅有,被誉为“山阳瑰宝”。
三、山阳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两者的发展可以说互为前提。乘着十八大精神东风,山阳区决定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变方式的重要切入点,让文化资源不再沉睡,让文化元素活起来,依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发展优势,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我市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需要,是拉动山阳区第三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提升的需要,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的需要,进而确定文化旅游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在行动上使之落到实处。要理顺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由于体制不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其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徘徊不前。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好全区文化旅游业,必须解决好体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把各级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彰显山阳文化元素。今后一个时期,山阳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是:按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以自然资源为主体,完善提高现有景观,重点开发具有带动性的项目,塑造高知名度的形象。
在制订全区文化旅游规划时,要紧紧围绕以巡返大观园、桶张河戏楼、老君庙为景观的北部沿山文化旅游通道观光带,以山阳故城为底蕴的古人文景观观光带,以恩村18庙与和圣祠为依托的庙会景观带,以市区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带,遵循全面规划、系列开发、协调配套、滚动发展、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科学保护、讲究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统一、超前、高起点制订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在建设项目时,注意点、线、面有机网络组合,即以点连线、以线牵点、以线成面,形成点、线、面有机融合的全区文化旅游业多维区域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游客的观光、度假、疗养需要。在宏观区域上,要面向大区域,跳出文化旅游规划文化旅游,面向大文化、大旅游,站在大文化、大旅游、大产品、大市场的高度,放眼周边,综合考虑,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优化投资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坚持多方配合、共同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营造全区文化旅游业的大环境,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如在招商引资上实现土地、税收和费用方面的优惠;在金融信贷政策上,对文化旅游业实行“双优”,即优先贷款、优惠利率。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由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使文化旅游的投入占区财政的一定比例,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给予扶持,如提供贴息贷款等。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拨款和扶持资金。
四是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促进产品开发。旅游购物在旅游者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要根据全区文化旅游业的特点和文化旅游产品资源的优势,编制出全区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工艺产品的发展规划,使全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走上科学化、持久化的轨道。要围绕全区的民风民俗、宗教文化、特色餐饮、工艺品、土特产等多姿多彩的资源素材,进行再创新,开发出系列产品,使之尽快进入旅游市场。如依托怀庆药都对“四大怀药”进行深加工;国礼绞胎瓷、文献绞胎瓷等要继续打好绞胎瓷这个品牌,把企业做强做大;山阳刺绣要利用全区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着力开发新的刺绣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文化艺术部门要搞好字画书籍、影视作品、文艺作品、摄影作品的开发与创作。
五是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抓好包装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旅游业宣传与项目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孤芳自赏的心理,强化市场意识、宣传意识,引进高级策划人才,抓好全区文化旅游业的挖掘、定位、包装、宣传工作,打好山阳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品牌,深挖山阳厚重历史,彰显山阳符号。 我们邀请高水平的宣传制作人到山阳区拍摄反映厚重历史的宣传片,目前样片已完成;组织写作队伍深入区、街道、村,搜集整理山阳区历史,编辑出版一部反映全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资源特产的册子,让更多人了解山阳区、投资山阳区,眼下样书已完成。
六是丰富业态,提高档次,促进服务提高。为进一步满足游客和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山阳区围绕龙源湖公园、新东1898文化休闲街区、摩登街、丽景新天地、亿祥东郡壹里洋场等商业街,将进一步丰富文化业态,增加经营内容,提升档次,拉动文化观光、文化旅游消费。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饭店品牌,着力培养本地大型饭店管理集团公司,推行饭店品牌发展及资本运营。加快大型旅行社网点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快中小旅行社转型,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作者系山阳区人民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