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创新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内配,我为你自豪
小企业的大前景
中站区科技工作上台阶
自主创新
赵俊的科研创新梦
我市敲定2014年科技创新工作
山阳区科技服务接地气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俊的科研创新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马允安

  1985年12月出生的赵俊是个典型的“80后”,给人的感觉还是个大男孩。但他已经是孟州市华兴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质保部部长、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对科研创新,他有自己的深刻理解:“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我以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是基本的科技创新内涵。”几年来,他组织领导研发工作,承担了市重大科技专项1项、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科技成果鉴定5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1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取得了令同龄人羡慕的成绩。

  梦想,在艰苦的学习中实现

  在西南科技大学上学期间,赵俊非常热爱科研创新,读大二时就跟从学院副院长从事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四年大学本科他没休息过一个暑假,时间都花到了课题的试验工作上。通过艰苦努力,他顺利完成了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黄山药的成分分析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同时以课题主持人的身份成功申请了3项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并顺利完成。在学校2007年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他从120人中脱颖而出,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被保送本校读研究生。

  研究生学习阶段,他放弃了易研究的课题,选择了国内研究技术还相当薄弱的领域“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为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曾两天两夜未合眼待在研究室,观察试验现象、测试试验数据。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他所在的学校距离震中仅50公里,学校受灾极为严重,但为了课题研究,他在地震20天后又返回了科研岗位。最终,他的毕业论文荣获了西南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

  2010年7月,赵俊来到华兴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门中试研发基地,开发新的氨基酸发酵产品。当年10月,公司新上产品L-色氨酸,在中试过程中,发酵过程一直出现问题,他与团队在技术工程师的指导下,连续7天中试仅休息10余小时,终于解决了发酵技术上的一个关键难题。中试开发的成功,为产业化带来了曙光,当年公司投资3.5亿元产业化L-苯丙氨酸、阿斯巴甜项目。随后,他的主要工作又转到了新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工作,他带领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以“24小时不离厂”为要求,艰苦奋战3个月,方才将工艺技术问题解决。2011年9月,当L-苯丙氨酸生产线刚稳定时,他又应公司的要求到阿斯巴甜项目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以 “一周5+2”“24小时不离厂”的拼搏精神,使得L-苯丙氨酸和阿斯巴甜项目得以顺利试生产运行。

  未来,在坚定的信念中延伸

  赵俊是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长期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站稳脚跟,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持几乎是办不到的。因此,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工厂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生物发酵、甜味剂合成发展情况,积极投身于工厂的科研开发工作。作为研发中心主任,他负责的工作范围包括产品开发、科技管理、技术革新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用新形势下的新知识、新内容来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以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随着企业的发展,赵俊在企业中也担当了更多的管理任务,兼管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为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他用研究的思路结合现代的管理理念,将质量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为做好质量工作,他和操作工人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很多管理人员都不理解。他说,他时刻记得老师的叮嘱:一座大厦最重要的是根基,做什么都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才是成功的起点。他深知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他具有坚定的信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成长的道路上,进德、立业、敏学、笃行。

  生产车间内,赵俊正在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本报记者 马允安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